“好不容易盼来了国庆节,孩子们却都不回来,出去旅游的旅游,有事回不来的不回来,哎!”住在青年路农行大院的陈奶奶失望地说道。陈奶奶的话,让周围“同病相怜”的老人们感慨不已!“四世同堂”、“儿孙绕膝”是他们的梦想,但长期独居、“空巢”的生活,让他们内心是多么希望儿女们能多陪陪他们。
在我国,空巢老人是个数目不断增长的庞大群体。他们在城乡各处静静地生活,数着日子盼儿女回家,守着电话等儿女的问候。因为孤单,面临着很多问题: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国家在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并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按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命题。
空巢老人的生活写照
记者从随州市民政局老龄办戴主任那里了解到,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人有30万左右,其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陈奶奶是典型的空巢老人,老伴5年前已经过逝,3个儿女都不在身边。“小女儿让我到襄阳住,可是我住不习惯,她每个月回来看我一次。大女儿每周来两次给我打扫卫生、买菜。儿子一两个月来一次。”陈奶奶因中风偏瘫很少出门,但生活基本能自理。“现在的难题是有钱花不了,大房子没人来住。”陈奶奶说,“我现在最在意的是儿女是否来看我,我就是寂寞。”
周末,小儿子接陈奶奶外出吃饭,老人格外兴奋。饭后回到家,陈奶奶让小儿子开车带自己去超市买了些东西。“我是自觉的老人,不轻易给儿女添麻烦。”逛超市一事,不过是陈奶奶想多与儿子相处的小办法。陈奶奶告诉记者,以前中国人是“养儿防老”,现在又提倡“居家养老”,她感觉都不太可靠。“儿女压力大,不能强求他们来养老。关键是现在老人需要精神慰藉,总不能让儿女放下工作来陪自己聊天。”当记者告之现有“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的新入法时,陈奶奶说:“儿女不回家,也不能去告他们。但是希望此种观念与意识能让儿女明白,回家看望父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73岁的廖奶奶前几天去鹿鹤市场买东西回来后摔伤了腿,廖奶奶患有严重的风湿,加之摔伤,当记者来到她位于文峰花园的家时,老人艰难地挪动着身子,慢慢地扶着桌子从沙发上站起来给记者倒水,从老人紧紧皱着的眉头可以看出,每一次挪动,老人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记者注意到,老人的床头有一张纸,纸上大大地用黑色字体写着女儿们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这是老人的二女儿特意写上去的。廖奶奶告诉记者,虽然她的关节不太好,但平日里买菜、做饭都不成问题,老人的家里也是窗明几净,地上拖得格外干净。
“我就不应该出去,我不小心摔伤了,给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麻烦,又让她们花钱,还耽误她们挣钱。”老人懊恼地说道。廖奶奶离异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膝下三个女儿都在外地上班,她一人已经独居多年。 “孩子们在外面打拼不容易,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尽量不拖他们的后腿。”老人说,以前还好,从今年开始明显感到身体大不如前了。前几日,她去鹿鹤市场买生活用品,回来上楼时因为一脚踩空而重重摔了一跤,幸亏邻居及时发现并把她送到医院,在医院时,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老人拒绝让邻居给孩子们打电话。直到邻居送廖奶奶回家后,在她的床上发现那张记有女儿们电话号码的纸,廖奶奶的女儿才知道母亲摔伤了。“医生说,老人的血压一下升得很高,幸亏送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几天,廖奶奶的大女儿专门回来照顾她,家里才有了些言语。廖奶奶怕大女儿耽误工作,再三催促她回去忙自己的工作,可大女儿坚持要留下侍候母亲。“钱是永远挣不完的,可妈妈却只有一个啊。”廖奶奶的大女儿动情地说道。 “我还是很幸福的,女儿们都很孝顺,女婿们也跟自己的儿子一样贴心。”廖奶奶说,“我的女儿们经常回家看我,只是她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小家要照顾,精力有限,多数时候,我还是一个人孤独在家。”
“上午从家中走到滨湖体育广场,然后回家吃午饭,下午就守在电视机旁边,晚饭后再去白云湖溜达一圈。”这就是家住南关口69岁的王大爷一天的生活。王大爷的老伴去年刚去世,两个儿子都在深圳工作,大儿子本打算在随州买一套新房子给王大爷住,被王大爷拒绝了:“他们也挺难的,去深圳没多久,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我能帮他省点就省点。”王大爷告诉记者,大儿子曾打电话叫他到深圳和他们一起住,但好像大儿媳妇不愿意,而且大儿子也没来接他,王大爷也就只好作罢。王大爷说,“小儿子和儿媳倒是很有诚意,还来接过我,虽然一个人住寂寞点,但总比过去后住不惯好。”听了记者说的新入法后,王大爷激动地说:“到了我这把年纪,最需要的就是孩子们能多回来陪陪我呀。”
据了解,许多空巢老人的子女每月都会按时寄来一笔钱,虽然经济上没有太多的顾虑,但过于寂寞和缺少亲情的生活让他们总觉得日子过得没有滋味。“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空巢老人的现状
这些独居的空巢老人,他们的儿女不在身边,老伴又先走了,平时在家连个说话的都没有,他们甚至把活着就当成挨日子,活过一天算一天。由于很多空巢父母整日在家形影相吊、生活孤单,加之思念子女,往往心情抑郁、寂寞难遣,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独守空房老人的心理问题更是亟待重视。
“现在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呗。”王大爷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空巢老人的悲凉心态。王大爷告诉记者,他认识的另一位空巢老人,因儿女长期不来看她,屡次萌发轻生的念头。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据一些对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杀。
与此同时,由于缺少精神慰藉,既有想念子女的孤独感,也有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的空虚感。据了解,近年来,空巢老人受到电话诈骗、非法集资、保健品销售欺诈等案件侵害的比例明显上升。而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堪忧。他们通常居住房屋透风漏雨,院落破败不堪,院门房门形同虚设。加之年老体衰,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缺少应有的防御能力和抵抗能力。故而成为有些不法之徒首选的侵害目标。
记者在采访时还发现,绝大多数空巢老人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不愿意去养老院。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廖奶奶说。对于不愿去养老院的原因,多数老人表示,在家里自由、方便,去养老院要花钱不说,还住的不舒服。同时,“不方便和子女团聚,怕与子女关系疏远,担心养老机构服务不好”等也是老人选择在家养老的原因。
不仅老人不认同就连子女也反对。在采访中记者问廖奶奶的大女儿,老人以后打算怎么办呢?她表示会和两个妹妹商讨出一个合理的方案,让母亲的晚年生活安定祥和。“我们肯定要把妈妈接在身边照顾的,不会考虑住养老院,毕竟她苦了一辈子,是该享儿女福的时候了。”
另外,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对于现在的生活,大多数空巢老人心中会有一种隐忧,就算是现在还能自己照顾自己,对于将来的生活,他们不太“敢想”。据悉,65岁以上的老人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逐渐增多,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因为无人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
空巢老人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时代新名词,它代表了一类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代表了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代表了一宗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如何不“空”
孤独、寂寞,之于年轻人来说已是痛苦难耐的事,不难想象,之于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来讲是怎样的一种煎熬。联想到前面提到的新入法,应该说,老年人关怀问题不仅是“国法”,更该是每个家庭的“家法”。从另一方面看,子女应该且能够为此做点什么呢?
那就是从精神上孝敬老人。
子女们应保证老人能得到舒适的日常照料服务,让老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消除老人的不安全感,从而建立起老人的自信心。平时有事没事多跟家里的老人联系。老人辛苦了一辈子,等到需要子女围绕跟前身后的时候,子女们却远在天涯,子女们有时候一个电话、一则短信、一包小礼物,可以让远在老家的父母感受到子女们的牵挂,感受“天涯若比邻”的孝心。积极鼓励老人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支持老人外出旅游散心,支持老人健康的兴趣爱好,所谓“人老心不老,生活才不闷”。帮助老人进行新的知识学习,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比如支持老人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帮助老人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
另外,对老人一定要关心到心坎上,不要只是问老人吃饱没有,应该多问问老人今天心情好吗?有什么好玩的事情讲给我听?自己也可以讲一些好玩的事情给老人听。多体贴老人的精神状态。还要注意投其所好,要知道老人心里想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
除此之外,空巢老人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在帮助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困难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职能部门应当进一步强化老年社会服务建设,兴建社区服务网络,完善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推动和发展老年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同时要发动社会力量,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为老人服务,串门与老人聊天,增加老人与社会的接触。
空巢老人中或许就有你我的父母、你我的长辈,有一天,你我也会老,可能也会成为空巢老人中的一员。尊老爱老,既是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所以,请多关爱你的父母,多陪伴他们,让他们远离“空巢”的困苦和忧愁。
编辑 万书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