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随州资讯

随县抗旱支书张小林:九龙山上一杆旗

时间:2012-09-18 11:20:36  来源:CCTV中国影响力湖北频道  作者:罗成 詹宏升

——记随县唐县镇新桥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小林

当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的时候,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一生了。

——题记         

    CCTV中国影响力:(记者罗 成 詹宏升)秋天是美好的,秋天是快乐的,秋天是幸福的。金色秋天,大地欢歌。
    地处鄂北门户的随县唐县镇新桥村一派丰收景象:橙黄橘绿、瓜果飘香;牛羊满山坡,稻菽千重浪。
    然而,今年的秋天,对于新桥村村民们来说,别有一番痛楚在心头。因为他们爱戴与敬重的好书记张小林在这年的夏秋之交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他为了这个收获的季节,在抗旱保苗的日子里,劳累过度、以身殉职。他给人们留下的,却是不尽的悲怆与思念……

第一章  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
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里面,他就总在生长,他会领略到生命的永生。

    随州依桐柏山以南,倚大别山之西,峰峰缠绵,山山相拥,素有“荆豫要冲”和“鄂北门户”之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于此。传说这位上古时代的贤王圣帝,始农耕、植五谷、挖沟渠,让太阳发光热,教人类育五谷,创造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
    就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勤劳的随州人民传祖先之农耕技术,借苍穹之风调雨顺,世世代代、岁岁年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欢笑一片。
    天旱不知竭,众流起黄埃。可谁知,一场持续三年之久的特大干旱,加之长时间的高温蒸发天气,使得整个随州旱情加剧,全市受旱农田高达170多万亩。干旱之重,受灾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
    新桥村是全市受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片岗丘之地更是灾情深重:水源枯竭、禾苗焦黄,龟裂的土地像一道裂开的冰层,找不到一点水的踪迹。
    张小林与旱抗争,与水结缘,连续27个月奋战不止,从而赢得了“抗旱支书”的美称。
    这27个月,是张小林最为操劳的日子,他不畏艰难,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入农户、走田头,寻找水源、协调矛盾,全力保饮水、促稳定。
    这27个月,是张小林最为忙碌的日子,他不辞艰辛,东奔西走,到处筹资金、调机械,硬是筹措抗旱资金30多万元,组织抗旱机械100余台套。
    这27个月,是张小林最为劳累的日子,他不怕艰苦,组织全村近千劳力投入干旱,沿河打井、顺渠掏凼、兴建泵站。两年来,共打深井20口,新建提水站6座,修建大小水渠60余条。
    烈日炎炎苦旱灾。今年八月,新桥村旱情更为严峻,河水断流,沟渠枯竭、水井干枯。天无水,地无水,人工降雨也无水。全村3000余亩水稻正值抽穗扬花期,若不及时灌溉,将遭绝收之灾,你说急不急。
    村委会办公室里,张小林和村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共商寻水大计。
    “沿河寻找,看看村外的深潭里是否有水。”众人半晌无声,谁都明白,断流的夏成河早已是黄沙一片。
    “还是在村头的小河边再打几口深井。”大伙良久无语,谁都知道,枯竭的地底层早已成无水之源。
    “村里鱼塘多,何不放鱼塘水暂救燃眉之急……”话音未落,张小林“腾”地站起身来:“这个主意好,真是天无绝人之路,那就放水救苗!”
    每个鱼塘放多少,怎么放,这成为村委会干部们讨论的焦点。
    “现在旱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我们每村干部分头做工作,不管放多放少,就是磕头也要把水磕过来。”张小林斩钉截铁。
    可谁知几天下来,村干部们毫无所获。然而从这天起,张小林的电话一下子成了热线,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有咨询旱情的,有要水解旱的,有矛盾调解的,但更多的是鱼塘放水问题。电话那头是怨言、是倾诉、是牢骚;电话这头是认真聆听,是耐心解释,是反复恳求。
    圣人无常心,常以百姓心为心。是啊,此时的张小林心里明白,要想做通所有鱼塘业主的工作,真比登天还难。全村19口鱼塘的水当初是业主花钱从河里抽上来的,如今放自家塘里的水,救别人田里的苗,何况没有分文补偿,这事让谁都难以接受。大家与小家、集体与个人,孰重孰轻?非常时期,非常关键,作为村支书,责无旁贷。张小林掏出电话本,一个一个地拨过去,但所有的答复如出一辙:不可能!
    夜深了,张小林拖着疲乏的身体回到家,一屁股坐在妻子的床头,半晌才把憋了很久的话说出口:“兴云,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家10亩鱼塘的水抽干了,分给村民救苗。”
    “鱼怎么办?损失可是五万多块啊!”妻子问。
   
张小林说:“鱼卖不出去就分给乡亲们吃!”
    妻子曹兴云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你决定的事就办吧,我知道你很难,我理解你。”
    张小林放水救苗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8月8日一大早,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里三层外三层,把整个鱼塘围得水泄不通。张小林光着臂膀,穿着短裤,与三个请来的村民一起安装抽水机。一个时辰过后,在一片欢笑和掌声之中,张小林合上了抽水机电闸。顿时,平静的塘水从抽水管道腾涌而出,瞬刻间化为涓涓细流,跳过丘岗,流进稻田。清清的塘水,滋润了禾苗,也滋润了村民的心田……
    服民之心,必得其情。村民们希望着他的希望,感动着他的感动。六组村民孔令云来了,一组村民刘习恩和曹远民也来了,一时间,村里的10多户鱼塘业主纷纷前来,他们学着张小林的样子,陆续开闸放水。短短5天,全村的18口鱼塘先后排干放净,确保了鱼塘周边数百亩农田的灌溉。
    村头的荒地上有口鱼塘,面积达15亩,是张小林的战友刘俊与他人合伙经营的,今年刚刚蓄水养鱼。听说村里要放水,他说啥也不干。张小林好说歹说,刘俊勉强同意放出60公分水位。
    8月12日上午,张小林安排好村里的工作后,匆匆赶往50公里开外的随州市城区刘俊家,进门便说:“我是为全村老百姓来的,村里所有鱼塘都放了水,你也该顾全大局吧?”
    “鱼塘是合伙的,从挖塘、蓄水到投苗,累计投资了六万多元。我放出60公分的塘水,也算支持了你的工作啊!”刘俊左右为难。
    “不行,全部放完!”张小林寸步不让。
    “损失太大了,你赔还是村里赔?”
    “你是小家,集体是大家,为大家做事可别斤斤计较。否则,我叫来所有战友,住你的,吃你的,天天耗着你。”张小林终于使出了“杀手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俊被张小林的执着所折服,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合伙人的手机。直至放水事宜妥善安排,他这才离开刘俊的家。
    连续的奔波操劳,加之高血压和肾结石等疾病的长期折磨,使张小林的健康每况愈下。8月12日,张小林办完了一天的事,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十一时,他吃力地爬上楼,重重地倒在床上。一阵异常的鼾声把妻子从梦中惊醒:“小林,你怎么啦?小林你快醒醒,小林……”
    唐县镇医院急救室门前站满了村民,他们焦急地盼望着、等待着。医生走出急诊室,心情沉重地摇摇头,话未出口,热泪两行。零时30分,一颗热情似火的心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小林你快回来!”、“张书记你可不能走啊!”一阵阵悲怆的哭声和呼唤声,划破夜空,飘得很远、很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能做的是有限的,我想做的是无穷的,从有
生之年到一息尚存,我当尽力使有限向无穷延伸。

    稻菽无语,江河咽泣;九龙山垂首,夏城河悲歌。
    张小林是劳累过度引发心肌梗塞而逝世的,他走了,走的那么突然,那么匆忙。追悼会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从村头到村尾,到处挤满了祭奠的人群,村民们戴着青纱,拿着白花,寄托着无尽的哀思。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在离新桥村不远的地方有座山叫九龙山,山不高却因“龙”而灵,树不茂但灵秀葱郁。相传一头大象为寻找同伴奔波千里,误入中原,在唐县镇北的一条小河歇息饮水时,惊动了河边死水潭、活水潭和响水潭的九条龙。为保护河水,九龙便对大象群起而攻。大象因寡不敌众,败北而逃,便留下了大象饮水的形态,故名谓九龙山。新桥村与沉默的九龙山相依相伴,千年不惊。
    张小林就生长在这里,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在新桥通往唐县镇崎岖的小路上来来往往,整整走了18个年头。1987年,他参军入伍,与同镇的60多名年轻小伙踏上了遥远的北国。
    尽管艰辛,尽管艰难,尽管艰苦,但他铁血化热汗,忠诚赋丹心,各项军事成绩名列前茅,入伍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破格提升为新兵班长。
    俗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服役期满的张小林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块土地,在镇上开起了一个小餐馆,主营餐饮,兼营住宿和副杂,生意红火、收入丰裕。几年下来,有了车,有了房,也有了存款。
    后已先人,临财思惠。看到村里大部分村民的生活依然清贫,张小林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他决定回到村里,带领大伙闯出一条致富的路来。
    从1999年到2002年,张小林在村里当民兵连长和任村主任。他亲切而麻利,温和而坚挺,来如一团火,去似一阵风。做连长他干事最好最合集体之理,最服年轻人之心;当村主任他极力推行科技生产,把科普带到田边地头,把温暖送到百户千家。2002年11月,也就在新桥村与群策村两村合并时,张小林高票当选,成为随州市最大自然村的党支部书记。
    在接受采访的日子里,村代理支书肖艳军的泪水就从没干过,他带着记者走东家、访西家,所到之处,那人那事那景,无不让人动情,无不让人落泪。肖艳军给我们展示了一份张小林生命最后24小时的通话记录,这段记录已成为张小林人生的历史与永恒:
    6:03、6:15,一组村民敖光至分别两次来电,催促他去一组协调抽水;6:18、6:19张小林与村会计徐开建两次电话联系,商量协调一组村民用水事宜;7:08,张小林给战友刘俊通话,督促其抓紧开塘放水;10:48,村民张三金打来电话,商量打井取水;12:43,村民张海云来电反映稻田缺水,急需浇灌的问题;13:15,村民王世耀咨询办理党组织手续事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张小林十多年如一日 ,把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大幸福。这桩桩件件,无不折射出他无私与奉献的人生光辉;这件件桩桩,仅仅只是他平凡与非凡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新桥村是个农业大村,拥有20个自然塆2170人,全村耕地面积3360亩,旱地仅537亩。可2800亩水稻就有上千亩低产田。长期以来,新桥村村民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年,镇里进行农村结构调整,要求村民统一种植苹果和柑桔,村民们拿出全部积蓄,投入全部精力,由于受土壤、环境、水源等因素影响,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下,村民们伤了财,也伤了心。
    地诚任,不患不财。只要真正利用好土地,就不怕没有财源。张小林决定还是在科学种植上做文章,他三下武汉请专家,五上枣阳学嫁接,硬是掌握了一整套种桃技术。为了避免风险,张小林与村里10名党员干部一起,每户投入1000多元,在自家责任地里进行种植试验,获得成功。
    一行之善,贵于千金。张小林的行为,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也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桃积极性。不用动员,不用推广,全村560多家农户一下子就把自家的旱地全部种上了蜜桃。
    经验贵在自己创造。张小林就是在创造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进行创造——
   
他是全村第一个种植木耳的人。当他的技术成熟后再向村民推广。从选种子到技术传授,他不厌其烦,硬是把木耳种植在全村普及开来。
    他是全镇第一个进行农作物轮作的人。他实施水稻、马铃薯、棉花、蔬菜套种,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改麦稻轮作为薯稻轮作。目前,全村共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1200亩,每年收获200多万公斤,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500元。
    他是全县第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人。他确定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沿夏成河两侧地势平坦的村组,重点发展马铃薯种植,稍远的坡岗土地,重点发展桃村、李村等经济林。现在,全村共种植桃树500多亩,全年收获蜜桃150多万公斤,收入达350多万元。
    他是全市第一个改造低产粮田的人。他在村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在村里办起了科技培训班,请来农技员为村民授课,指导村民科学种田,每年培训数百人次。同时,他还开办了图书室,购买了1500多册农业科普书籍,免费为村民开放。村民们靠技术指路,靠科学种田,粮食总产量比原来翻了一番。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桥村这个昔日的穷乡村,如今变成了全市的富裕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十年前的3000元上升到现在的6400多元,马铃薯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种植基地之一。
    在张小林家客厅的茶几上,有两本书格外引人注目,一本是《保持党的纯洁性读本》,一本是《村党组织建设100问》。他的妻子告诉记者,张小林无论多晚回家,只要有空就翻一翻、看一看。是啊,那个时刻他到底在寻求什么,思考什么?我们现在无从考证。但从他那“一息尚存,此志不懈”的行为中,他们依稀读懂了他人格的力量与人生的真谛。
    这两本书是他的指路明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新桥村是一个由两个村合并的大村,人口多且居住分散。一条崎岖不平的乡村小路横亘在东西两头,每逢雨雪天气便泥泞不堪,村民们出行十分不便,交通运输极为困难。上任伊始,张小林就把修路作为村里第一要务来抓,与村干部们一起东奔西走,跑项目、找赞助,硬是筹措了数十万资金,修通了4公里的水泥路,整修了5公里的机耕路。现在,每逢农产品收获季节,这里便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这两本书是他的人生信仰: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他要求村里干部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村民有困难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妥善处置。去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袭击了新桥村,村里一台50千伏的变压器严重损坏,供电陷入瘫痪。龙卷风还将一家村民的白杨树刮倒,砸坏了另外一家村民的太阳能,两户村民因此产生矛盾。张小林叫上村治保主任庞方云和包组干部王清河匆匆赶到现场,一方面与镇供电所求援,另一方面调解两家村民的纠纷。每天他清早出门,晚上十一点回家,三天之后,一台崭新的100千伏变压器安装完毕,村民的供电恢复正常,两户村民的矛盾因村干部及时调解也握手言和。
    这两本书是他的行动指南:心系村民,情愫百结。2003年,村里八对年轻夫妻外出打工,孩子只能在数公里外的镇上入托,老人接送很是不便。张小林与下岗在家的小学教师毛如意协商,在村委会办起了全县第一个村级幼儿园。随着幼儿园的名气变大,入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原来的场地和设施已不适应幼儿教育。张小林便争取镇政府和土管、规划等部门支持,兴建了一座相当规模的幼儿园。现在,不仅保障了本村幼儿上学,也解决了鲁城河村、万福店村的幼儿教育问题。
    这两本书是他的精神财富:只为大家,不为小家。张小林做过餐饮,有了些积蓄,家里人打算以备孩子读书和婚事之用。然而,这些年来,张小林要么用它资助困难村民,要么用于村里的建设。村里的修路筑桥,村里的打井挖沟,村里的公共事业,张小林始终没向村民收取一分钱。资金不够时,他总是从自己的存款里取出补贴。据不完全统计,仅六年时间,张小林就捐献了6万多元。
    张小林用赤心去实践诺言,用真情去诠释人生,用生命去实现理想,成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楷模。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批示中予以高度评价:张小林为民操劳,光荣殉职,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为民宗旨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第三章  事如芳草春长在

对于人来说,最大的欢乐和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张小林长眠在九龙山的青山翠柏之中,几多天来,祭奠的人群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人们捧着花、含着泪,默默地站在他的墓碑前,哭喊着一个英雄的名字,悼念着一个不死的灵魂。
    张小林出殡后的那些日子,村民徐开海总是早早起床,拄着拐杖,站在河边,朝着九龙山的方向,任悲痛在心,任泪水长流。
    去年四月,正在外地打工的徐开海突感身体不适,回家后经诊断为严重胃穿孔,不得不在本地医院做了胃切除手续。一个多月后,徐开海病情出现反复,伤口异常,引发肺炎、肺结核等病症。医院一时无策便放弃治疗。一时间,徐开海的生命危在旦夕。张小林闻讯后,迅速赶到医院,详细了解徐开海的病情和病因。几经交涉后,医院最终同意将徐开海转到条件好的市级医院,并为其提供免费治疗。
    为了使徐开海安心治疗,张小林从他入院的那天起,就日夜陪护,困了在病房里睡个囫囵觉,饿了吃点剩菜饭。一连三天,张小林硬是寸步不离、精心照顾。随后,他又通知村里干部到医院轮流看望和陪护。
    徐开海出院后,张小林拿着医院的诊断报告,跑政府、找民政,前后10多天时间,硬是为徐开海办理了低保和大病救助手续。几天以后,张小林带领村干部前往家中看望,送去了政府发放的5000元低保费,自己也把捐献的500元塞到了徐开海手里。
    离开张小林的日子,村民向著桥度日如年,眼前的一切就象一阵风,一场梦。噩梦醒来,向著桥这才感到格外沉重,格外悲痛。顿时,往往历历浮现眼前。
    向著桥是村里的特困户,全家7口人仅靠8亩水稻维持生计,一家三代老的老、小的小,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去年6月,向著桥因胃癌住院,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张小林带着村干部为他办合作医疗、办低保,连续10多天,忙碌不停,仅住院费就免去了6000多元。考虑到向著桥的经济现状,张小林说服其他村民,把全村最好的提水站承包给他。现在,向著桥靠提水站,每年可收入一万多元。
    古人云:唯仁人为能爱人。张小林用情感、用奉献来实现他的亲情之爱、乡情之爱和友情之爱。
    百敬孝为先。张小林一家7口人,年近八旬的父亲因脑梗塞常年瘫痪在床,母亲也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在对老人的照料方面,张小林与妻子夫唱妇和。他村里事务忙,早出晚归。妻子对两位老人关心倍至、嘘寒问暖、体贴入微,一日三餐安排得井井有条。张小林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出门前总要到老人的房间看看,给老人洗漱和喂药。晚上无论多晚回家,他都要为两位老人洗澡和按摩,日复一日,常年不懈。这种大爱,使两位老人真正感受了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晚年幸福。
    百事善为前。张小林是个组合家庭,两位老人病重,妻子务农,三个孩子没有工作,一家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的肩上,无论从哪个方面比较,他家都符合低保政策。张小林为村民办了一个又一个,可每次批下来的低保名册上,始终没有他的名字。最后才知道,他将自己的名额偷偷地让给了别的困难户。3年前,年愈四旬的村民周明国在家闲着无事可做,张小林找到他,鼓励他购买旋耕机,一来可以方便村民耕地,二来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可周明国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张小林二话没说,以自己的名义,东借西凑为他筹措了3万多元。除了为全村村民耕地外,张小林还帮他联系了附近的高城、万福店、南郊等村耕地的活。如今,周明国的年收入由当初的1万多元增加到现在的4万多元。
    百义情为重。张小林有位战友叫刘国兵,家住本市淅河农村,5年前因病去世。由于家境困难,年仅14岁的儿子刘伟面临辍学。从这个时候起,张小林便默默地资助刘伟读书,每一个月或两个月就到刘伟的学校看望他、鼓励他、安慰他,临走时给他数百元的生活费。五年时间,张小林每次都往返两百多公里,风雨无阻,先后资助了近万元。直到去年,刘伟外出打工,才把张小林隐藏多年的秘密告诉了他的另外一个战友。
    百行责为上。张小林在村委会建立了一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廉政文化专栏和党员群像图,要求村干部做清廉的表率,让党员成为群众的朋友。他把村干部派到每个小组,把党员分配到每家每户。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为村民排难解忧,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荣誉。从2003年以来,新桥村连续9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和红旗单位,张小林也因此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张小林这位普通的基础干部,为了村民的利益,用行为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品格,他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受到人们崇高的敬仰。省委书记李鸿忠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全省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副省长赵斌受省委书记李鸿忠和省长王国生的委托前往张小林家中慰问。
    随州市委书记刘晓鸣在接受CCTV《中国影响力》栏目记者独家专访时,饱含热泪地说:“张小林同志充分地发挥了农村基础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全市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他公而忘私的优良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范,是全市人民学习的楷模。我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千千万万象张小林一样恪尽职守的农村基层干部,有210多万勤劳的随州人民,再大的困难我们都可克服,再大的灾害我们都必将胜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无穷的力量,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随州人民抗旱保丰收的坚强斗志。
    于是,随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布署,突出“三保”重点,打好抗旱攻坚战。一是保饮水,把保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继续坚持在确保集镇居民饮水安全的基础上,合理调度生产用水;二是保口粮。采取调水、提水、打井取水等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最大限度增加粮食产量。对现有可用于产业灌溉的水源要优先考虑每户1—2亩“口粮田”的用水,把有限的水源用在刀刃上;三是保稳定。妥善处理各类水事矛盾,及时化解水事纠纷,理顺群众情绪。组织生产自救,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组织各级干部深入一线包乡镇、包村组,与基层群众共商抗旱对策,制定自救措施,确保旱区困难群众有饮吃、有水喝、有衣穿。
    于是,全市1600多名机关干部组成600多支工作队,奔赴各地,帮助农机旱。他们将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组成帮扶专班,进村入户宣传政策、指导救灾、化解矛盾。各工作队开展打井找水行动,确保了农民的生活用水。
    于是,全市成立了24支抗旱服务队,采取多途径找水的方式,拦水、引水、蓄水和应急送水,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优先保证群众生活饮水的基础上,抗旱保苗,并鼓励农民发展节水高效。对水源紧缺的地区,指导农民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改种耐旱作物。
    于是,全市投入抗旱劳力35.89万人,抗旱资金2.1亿元,启动固定泵站504处,投入抗旱设备2.32万台套,抗旱浇地121.2万亩,确保170万亩中稻秧苗的正常生长。
    东风扇淑气,草木荣春晖。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随州市采访,通过车窗,一股浓郁的秋香扑鼻而来:稻子黄了,玉米红了,棉花白了,果实熟了,鄂北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张小林没有走,他不朽的灵魂融合在九龙山脉,给人们带来幸福与平安;他永恒的精神如同一杆鲜艳的旗帜,在九龙山上舞彩生辉、高高飘扬……

(编辑:詹腾飞)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城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
随州远古棋“复活”    益智休闲备受青睐
随州远古棋“复活”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州“仙人棋”岩画   棋文化源自随州的物证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鉴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随州编钟报社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技术支持:清华网络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主办单位:随州编钟之声报社 随州都市网
新闻热线:0722-7117922 广告、服务热线QQ:1254373707
举报电话:0722-7117922 举报邮箱:1254373707@qq.com
本站由随州编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09003029号-8 技术支持:随州清华网络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1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