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拾起他留下那把琴,谁的歌穿越时空,谁在堂前舞编钟,谁的梦又与谁同?”
5月18日,随州博物馆编钟演奏厅,一首《梦随心动》婉转悠扬,把人们带入那远古的神农时代。
汉代桓谭的《新论》记载:炎帝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战国《世本》载:“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
神农为何要用桐木作琴呢?民间传说,有一天,神农看见一只凤凰栖于梧桐树上,叫得十分好听,引得其他鸟儿也鸣叫起来,形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神农砍下梧桐树,用桐树做成琴身,用蚕丝做成琴弦,反复试验做成了五弦琴。从此,人间有了美妙的音乐。
随州博物馆编钟乐团艺术总监聂荣说,五弦琴开创了中国音乐五声音阶,而以桐树作琴板,延用至今。
有趣的是,在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发现了在我国秦汉时期失传的五弦琴,而且同《世本》中所说的五弦琴相差无几。五弦琴的出现,用实物印证了神农生于随。
盛世出,国器现;天地和,乐舞兴。
1978年春夏之交,在地下沉埋了2400余年的国宝编钟,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而闪亮问世,重放异彩。
炎帝故里,人杰地灵,从“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到编钟横空出世,中国音乐的发展,震惊世人!
198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10周年,随州博物馆组建了编钟乐团。20余年间,编钟乐团编演曲目100余首,其中反映神农、编钟等地域文化的曲目40余首。《故乡明月》唱道:明月姣兮,佳人如痴,楚楚丽影,万福将之。明月皓兮,君子如诗,窈窕淑女,万福成之。
2008年,新随州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同时举行了首届编钟艺术节。艺术节上创作的 《曾侯迎宾》、《编钟敲起来》、《城廓怀古》等,都成为编钟演奏的经典曲目,深受游客喜爱。
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片,随州编钟充当文化使者,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巡回展览,迄今展览会已接待国内外观众600余万人次,编钟乐团演奏达万余场次,极大地弘扬了中华古代文明,使随州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编钟奏出《东方红》;香港回归,编钟奏响《欢乐颂》;北京奥运,编钟伴奏《茉莉花》。聂荣骄傲地回忆,当年北京奥运会使用了8套石头乐器演奏背景音乐,全部为随州人制作,他本人还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
2009年首届寻根节上,一架巨大的编钟和一台现代化的钢琴相映成趣,互奏弦乐。远古的编钟和现代的钢琴合二为一,穿越时空,展现出远古文化与现代文化水乳交融的独特魅力。
2010年,随州被中国音协授予“中国编钟之乡”称号。
从去年开始,随县恢复了文化庙会活动,追寻文化的积淀,展现炎帝神农故里独特的文化魅力。庙会上,除传统的舞龙舞狮外,随州的花鼓戏、益阳大鼓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一亮相。
变革开盛世,乐都谱新篇。如今,炎帝神农故里的群众文化氛围异常浓厚。广场、公园、街头,处处歌舞翩跹,常青、心连心、知音艺术团,老知青歌舞团如雨后春笋,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以文化人,共创文明。随州“周末大舞台”连演7年,观众达400余万人次,去年被评为全省文明创建十大品牌。
“编钟敲起来,响彻云天外,编钟敲起来,歌唱新时代。”这激昂的歌声正从炎帝故里唱响,唱向全国,响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