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南锣鼓简介
“打锣鼓”又称“随南锣鼓”,它是随州南部地区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用于祭祀,以锣鼓伴奏,锣鼓先生轮流演唱的一种祭祀方式。演唱调式以宫调和徵调为主,主旋律为宫调。唱词内容以史前创世神话为主。表演方式一般2-5人于室内坐堂而歌。谓之“堂鼓”。另一种是由5人以上的演唱队伍于室外边歌边舞,谓之“抟鼓踏歌”。
我国最早的祭祀活动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甲骨文,自原始社会起,先祖们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而又无法摆脱,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种祭天、祭地、祭神的祭祀活动。从原始社会的“讴歌”到春秋时代庄子的“鼓盆而歌”或“击缶而歌”,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的“楚巫”文化到“汉乐府”音乐,逐渐演变而来。汉唐以来,汉乐府音乐经过民间长时间的演变,最后逐渐形成了洛阳打锣鼓的祭祀形式。清朝末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打锣鼓的鼎盛时期;在六十年代的“四清”运动中,打锣鼓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取缔;八十年代后,打锣鼓重获新生。
打锣鼓以正史、野史、朝书中的选段和民间流传劝善故事单本为主要内容。程序有:设香案、扬歌、咏诗定韵、请神、正书,接驾、款驾、送神八项。
打锣鼓是当地群众世代精神寄托的一种喜庆习俗。在鼎盛时期,曾有一方锣鼓一方会之说。它是南北音乐交融的结晶,也是荆楚音乐之大成,对于研究湖北曲艺音乐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价值。打锣鼓的唱词内容记叙了天地、人类、动植物的进化过程;揭示了华夏族逐步衍进的必然历史规律;证实了祭祀封禅的源流;融合了周楚文化之大成;填补了与古代史籍相印证的珍贵资料空白;是后世研究后代历史和古神话史极为难得的珍贵史料。
(编辑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