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启刚---《徐氏雕刻》第五代传人
徐启刚,男,46岁。随州市东城区寨湾村人,“徐氏雕刻”第五代传人,出生在书香世家。
为了更好的传承百年文化,他早在1987年进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武汉分校,专攻国画,书法冶印。承现百年雕刻、瓦刻古诗、瓦当、印拓。2006年,他微雕江西地震和神州五号升空等重大历史事件,在2×6厘米的寿山石面上微刻43首唐诗等作品,被湖北卫视连续专题报道一星期之久。被随州电视台、编钟之声报、随州都市网、随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徐启刚作品书画、瓦刻、根雕、并首创《烙画镶铜画》,深受港澳人们的喜爱并收藏。并为各界知名人士,刻印300余方,于1994年在港澳展出并拍卖,已被多家画廊及收藏家收藏。
2009年11月,由文化部美术基地创作中心主任——著名书画金石家姜也先生,高度评价其书法——行书,具有丰润灵活,俊秀挺拔,藏筋抱骨之独特风格。并为徐刚冶印题字两幅,分别为“印法秦汉”和“徐刚冶印”。
《徐氏雕刻》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为湖北,为随州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徐启刚的瓦雕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徐氏微雕的历史传承简介
徐氏微雕创始于1889年。据徐氏族谱记载,徐氏先祖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麻城县大栗树湾迁入随县何店,明末迁入随县东城吴家老湾。徐氏瓦雕、石雕、刻砚、木雕、竹雕、微雕,产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徐氏雕刻自道光六年经历了较漫长的发展和成熟期,1826年至1930年为徐氏雕刻的鼎盛时期。
徐大福,1869年生于湖北随县何店,那个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向半封建殖民地社会转变的内忧外患,灾多苦重的时期,国内战乱纷起,外国列强的入侵掠夺,使中国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青年时代的徐大福不得不离开家乡,游艺南北。以微雕、瓦雕、竹雕、鬻印自给,1889—1909年即在20岁以前,他始终已武汉为中心,和上海江浙一带活动。1887年行脚武昌,有幸拜当时浙派金石篆刻大家63岁的徐三庚大师为师,随恩师到北京、天津、广州、香港等卖艺,直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恩师在上海去世。他刻有一枚“案有三庚,樽有酒”印来对恩师的怀念。
徐氏治印,以浙派为宗,进而上探古代金石,融而冶之,自成体貌。徐大福作为一名职业艺人,鬻印四方,在此过程中虽拜过名师,然而私塾之众,涉猎之广,尚古求变,推陈出新,神思独运。
尊祖父徐高尚1889年生于随县东城吴家老湾,继承父业开办“徐氏学堂”办学授徒,祖父徐长金(徐芳亭)生于1919年,继承祖业办学,开办有珠算、语文、算术、板画、刻砚、刻瓦、刻印、字画、微雕、镂空雕刻、木雕、根雕等。他勤奋学习,刚直不阿,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老随县早期县长龚德富、检察院院长倪应军就是其学生。
“徐氏砚”在那个时代已远近闻名,当时很多学堂都用“徐氏砚”,及以家藏徐氏瓦刻,微雕为荣。1937年因日寇侵华,其祖父参加国军抗日,在大悟、应山、安陆、随县、枣阳抗击日寇。解放后在寨湾乡任会计。文革期间,被说成是“历史不清白”,回乡务农,至一九七六年因胃癌去世。七九年按政策平反昭雪。父亲徐正洲于1937年出生,1959年至1962年在随县草店王子城中学任教。其书法,雕刻远近闻名。
徐氏雕刻经过百年风雨,现仍可看到浙派遗风,章法平正,篆法工整,笔画棱角分明,古峭浑穆,刀法为碎刀浑切,节节徐进,运刀有轻有重,有迟有疾,气韵生动之趣。
编辑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