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随州 > 随州人物

创业人物---李天锋

时间:2013-03-23 10:15:55  来源:编钟之声报 随州都市网  作者:通讯员 石守京

 

从泥娃子到博士   
李天锋从一个泥娃子到上海复旦大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财政金融系讲师的故事,被老乡们津津乐道地传颂着........
—1—
1979年1月出生的李天锋没有什么特别,只是营养不良,比别人长得精瘦,因为家乡是土地贫脊的黄土坡岗地,干旱缺水,收入不丰,他没有像城里的孩子从小班读到中班再到大班,而是从7岁开始在村小读一年级,再到镇中学读完初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市二中,刚入学时在全班81名同学中成绩排位第9,后经努力稳座5位以上,高考时由于精神压力过大,成绩相当的同学有的考入了北大、人大、南开、武大等知名学府,而他却考入江西南昌航空大学,这个不甘后人的学子,主动给自已压担子,一边读书,一边到图书馆里查资料备战考研,在大学毕业的同时,他顺利地考入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读研究生,2005年获硕士学位,先后到上海百联集团、上海通和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工作,在两年的实践过程中,他认为这个世界之硕大、学问之深奥,自已的知识远远不够用,于是一边工作一边读书,2007年9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于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2011年7月获博士学位后任教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财政金融系讲师。
李天锋说,有三件事最让他刻骨铭心。
一是用手撒猪、牛栏粪便。小麦收割后,父亲用牛拉车装着猪、牛栏粪便送到地里下插秧肥,撒肥的任务就落在他和妹妹们的肩上,大人们有力气用粪叉将其均匀地撒开,而自已没有力气用粪叉撒,唯一的办法是用手,一砣砣地散开,开始抓粪时全身发麻,臭不可闻,眼睛都不敢看,吃饭时一想起就恶心想吐,想打退堂鼓时,父亲教育我说,“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猪、牛栏粪是上好的有机肥,施在地里不仅减少化肥投入带来的污染,降低生产成本,还可增加谷、麦的千粒重、提高产量、抗病虫害、减少农药、防倒伏,使粮食成为绿色食品。这之后,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既闻不出臭味,也不觉得脏,倒觉得它很干净、很金贵、很“值钱”。
二是插秧。光着脚,左手拿着秧苗、分秧苗,右手插秧苗,被水复盖的稻田里有麦茬、石渣、刺等,指头、脚板被扎破是常有的事,水中的蚂蟥更是来无影,去无踪,悄无声息地吸破你的腿皮、血管,贪婪地吃饱喝足你的血后悄然离去,等你感觉钻心地痛和痒时,它早已逃之夭夭了。更为艰难的是,靠着两只脚在水中支撑着一百多斤重,且弯着腰的身子,每插一蔸秧点一次头,实际就是向大地磕一次头,腰又酸又痛,遇上雨天,身披一块薄膜,头顶斗笠,仍坚持着插秧,一天下来走路都困难,回到家里不想吃饭,只想躺一会儿就感觉很满足了。
三是端盘只为挣饭吃。大学读书时,每年交3000元左右的学费,每月的生活费200元,这个钱既要吃饭,还要买学习资料,生活拮据,经常缺饭钱,又不好再找家里要,只好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饭店里洗碗端盘子,挣口饭吃,晚上再到图书馆里查资料学习。研究生考试复习时,为便于到图书馆查资料,节省时间,他买了辆自行车,骑了一年只有铃不响,其它全响,有一次为赶路,前轮骑飞了,栽了个大跟头,险些酿成重伤。不少同学劝他说,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大学毕业找份工作不成问题,他反问说,那要看找什么样的工作?在他身上常常是物质溃乏,但精神富有,什么困难都没阻止住他的学习步伐,相反成了他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2—
李天锋每每提到家人和父母,总是心存感激,父母没有别的收入,只种有20亩水田,5亩旱地。为了省钱全凭牛耕、手种、人收、肩挑,麦草头是400担,谷草头是600担,加起来是1000多担,最远的有2里多路,父母接力挑,一天下来少说也得挑担走70多里路,一个忙活下来就是近千里路,草头挑进稻场,先上堆,然后选晴天脱粒,为省钱用牛拉着石磙打场,晚上点着煤油灯扬场,遇上雨天,那就更难了。一天也只能睡3—4个小时的觉,一季忙活下来,少说也要瘦十几斤肉,连走路的力气都设有。一年下来田里的的净收入也就三四千块钱。养了两头母猪,直到现在还养,算起来已有40多年,正常情况下,一头母猪一年下2窝半仔猪,30头左有,纯收入3000多元,两头就是6000多元加上种地的收入,一年就10000多元,勉强保障兄妹4人读书的费用,家里的其它开支就显得捉襟见肘。最难忘的是奶奶患高血压,无钱治疗,仍坚持扯草喂猪,直到突发脑溢血死在了猪圈里,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如果有钱,按时服用高血药,肯定不会是这个结果。那时种地每年得交税费8000多元,村里欠税费的人家不少,可父母每年都如数交清,从不拖欠。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为了交清税费,还曾向亲戚借了5000元,有人说我父母傻,可他们总是回答说,钱交给国家去了,落个诚信、一点也不傻!
—3—
李天锋从泥娃子到博士,在村民眼里已是事业有成,功成名就。可李天锋却没有半点的自豪和骄傲,他认为事业还刚刚起步,只是万里长征才迈开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更艰难,因为知识报国不只是一句口号。交谈中他更是感到愧疚地说,自己是学经济的,是研究宏观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规划的学者,也结识了较多从事企业上市、企业大型投资的朋友,但他没有发挥这个优势,为家乡的圣地车都战略出力、出钱,他表示,今后如有需要他将竭尽全力为家乡做贡献。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城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
随州远古棋“复活”    益智休闲备受青睐
随州远古棋“复活”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州“仙人棋”岩画   棋文化源自随州的物证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鉴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随州编钟报社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技术支持:清华网络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主办单位:随州编钟之声报社 随州都市网
新闻热线:0722-7117922 广告、服务热线QQ:1254373707
举报电话:0722-7117922 举报邮箱:1254373707@qq.com
本站由随州编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09003029号-8 技术支持:随州清华网络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1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