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个儿子》。一打开课件,一幅图画出现在孩子面前,画面上三个妈妈正在说着自己的儿子。我指导孩子读出妈妈的话。我问他们:“‘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孩子们,你觉得这句话是妈妈对自己儿子的……”
我语音未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称赞。”
“那你们的妈妈称赞过你们吗?”我又问道。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我的妈妈说我很聪明。”
“我的妈妈夸奖我爱读书。”
“我的妈妈说我是个小精怪。”
……
是呀,妈妈的眼里看到的都是自己孩子的优点。在那穿着一样校服的几百个孩子里,妈妈第一眼看到只是自己的孩子。
随着课文的学习,孩子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个妈妈、三个儿子。前两位妈妈的儿子很优秀,他们一个会唱歌,歌声很好听;一个有力气,会连翻几个跟头;唯独后一个妈妈,平平淡淡地什么也没说,因为他的儿子没什么特别的本领。和三个妈妈一起打水的老爷爷一直静静地听着,当他们拎着水桶回家时,妈妈们都很累了。这时,我引导着学生在书上把表示妈妈累的词语画出来。
我问他们:“你跟妈妈去上街,妈妈买了好多东西,都拎不动了,你该怎么办?”
孩子的小手如同春笋刷刷地举起来。
“我帮妈妈拎。”
紧接着,我让孩子们读课文,看看三个儿子的表现:三个儿子迎面而来,当看到一个孩子唱着歌时,一个妈妈惊喜地说:“看那,那就是我的儿子。”当看到一个孩子翻跟头时,另一个妈妈惊喜地说:“看那,那就是我的儿子。”第三个儿子什么也没说,接过妈妈手中的水桶向家走去。
我再次提问:“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同学们,他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为什么三个儿子明明在眼前,他却只看到一个?”
孩子们明白了,只有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孩子才是妈妈的儿子。儿子在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给予帮助其实算不上妈妈的儿子。我顺势引导,在家里,你会帮妈妈做事吗?出门时,你会帮妈妈做事吗?你是妈妈的儿子,你会怎样体贴妈妈呢?
我总相信,在这样的时候,孩子会从中领悟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勿需老师苦口婆心,只要微微春风,便能水到渠成。这节课,我引导他们知道了“谁才是妈妈的儿子。”那么,就会有一粒种子轻轻撒播在他们幼小的心田,帮助妈妈、爱护妈妈的孩子才是妈妈的儿子,不听妈妈话、不帮妈妈做事的孩子怎么会是妈妈的儿子呢?这样,他们在生活中,就懂得了怎样去孝顺妈妈,怎样去做妈妈的儿子。
这是一节语文课,但我觉得它也是一节品德课。我教会了孩子字词、读懂了课文,我更教会了他们一些优良的品质。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提出“大语文”观:语文要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到“语”、表达“语”,同时我们也要教导“文”、提升“文”,惟有“语”“文”兼顾,方能成就优质语文课堂。
这节课,我给他们上了一堂“大语文”,快下课时,我留了一些作业:回家后,帮妈妈做件事,每天都帮妈妈做件事!我问孩子们:“能做到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看着他们闪光的眼睛,听着他们响亮的回答,我相信,他们能做到,他们都是妈妈的儿子。(编辑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