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晨诵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善良的韩国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说的是一对贫穷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因为受了一群善良精灵的帮助而变得富裕起来,但是他们一直回报着别人。温馨的故事情节,儿童化的故事语言,慢慢地通过话筒传入每个孩子的耳朵。操场上静悄悄的,孩子们都在认真地听着,仿佛跟随着我的讲叙走进了故事里一样。
往日的晨诵总有些杂音在里面,但是今天,在听故事的这段时刻,孩子们沉心静气,徜徉在故事带来的特定氛围里。连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只有在此时,在今天早晨整个晨诵的这一段时间,他们沉寂了,他们聆听了,一个故事,一个晨诵的前奏。这是难得的场景,一千多个最多十岁的孩子,聚在一起,是什么让他们克制住了说话的欲望?是兴趣,是渴望,是内心的驱动力。他们渴望着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
我们很多时候会抱怨,抱怨课堂上孩子的走神,其实,那应该是一种信号,它预示着:“我不想上课了。”我们总在回忆,在我们年少的时候,为什么就会循规蹈矩地坐着、听着?细细想来,答案脱口而出。曾经的时代物质贫乏,精神无物寄托,学习成为了以后谋生的手段。可现在呢?如同朱永新教授所说的:“学习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让人因学习而生活快乐。”教育变了,它的目标变了,它的环境变了,它处在一个什么也不缺的环境里。我们的学生,他们接受着电脑、接受着各种各样的玩具、接受着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他们的眼睛看了太多的颜色,他们的心灵又怎会变得沉静?
在他们的脑子里充满着渴望,月亮上面有没有兔子?宇宙是什么样的?真有超人吗?那个游戏我要怎么玩呢?……斗大的问号连续不断地冲击而来,让他们时刻思考着。单调的课堂有如一道老汤,让他们疲倦不已。
这些孩子,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快乐。一个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学校、教室、课堂。我们要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能吸引他们,比他们最心爱的玩具更具有吸引力;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室是否能留住他们,比他们的家更想让他眷恋;我们要反思,我们开展的活动能否让他们有参与的欲望,比他们最爱看的电视更具有杀伤力。就像今天,一个故事战胜了他们说话的欲望,这个时候,他们才会像看精彩动画片一样入神,服从着内心的指引,真正地跟随着老师的思维前行。他们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他们就会快乐了!
当故事讲完后,我领着他们读了今天的晨诵诗:
要是苹果只有一个,
它准装不满大家的提篮,
然而一个人,要是他把心灵的善良分撒给大家,
那就到处都会有明丽的光,
就像甜甜的果儿挂满了果园!
我相信,在今天这个早晨,善良的品质随着一个故事、一首诗轻轻注入这些孩子的内心,一些想法会从他们的小脑袋里升腾:帮助别人会让自己快乐;一个苹果永远装不满你的提篮,一个人的善良就像一座果园的苹果能装满所有人的提篮。也许他们并不是很懂,但是总有一些东西能够渗透进他们幼小的心灵,而这些东西天长日久聚集,将会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呢?
我相信水滴石穿的故事,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孩子就会送给我们一个个奇迹!
(编辑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