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结合我校的课堂改革,我和班主任商量,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当时真有点疑惑,一年级的孩子能分组吗?带着忐忑的心理,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九个组。一年级的学生好像总也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打扫卫生不知自己和谁一起,交作业时不经老师提醒不会上交……他们没有团结的概念,没有合作的精神,一个个活泼机灵,然而行动起来总觉得就像一粒粒沙子,无法聚拢。
组名之美
当我拖开课桌重排时,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也渴望着变化,渴望着和新的同学坐在一起。他们热情地配合着我,帮我拖动着桌子,按我的意思将课桌重新组合。不一会,教室里立刻出现了小小的九朵花,我给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好了位次,让组员集体推选组长。孩子们都选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组长,有的孩子还毛遂自荐。待尘埃落定,他们又给自己小组取了一个个让人惊叹的名字,有取自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卡修斯”、有自己向往的境界“团结队”……孩子们兴趣高涨,他们小脸泛着红光,有时陷入沉思,有时又展开讨论。这真的是课堂上少见的情景。每一个孩子都把自己当成小组的一员,都把所在的小组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我把他们的组名贴在墙上,告诉他们,哪一小组有进步、表现好,老师就送给他们一张“棒极了”的贴画,看哪一小组得到的贴画最多,这一小组将是我们班上的超级小组。
合作之美
分组之后,同学们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课桌下面干干净净,打扫卫生组长只需一声喊,小组的同学齐动手,教室内外顷刻间干净靓丽;做完作业后,把本整理整齐交到组长手上;课堂回答问题,每个小组的同学都争着抢着举起小手,一副不为组增光誓不罢休的样子……看着这一切,我心里乐滋滋的。简单的分组就让他们找到了合作的方式,这比我们老师说一千遍“同学们要合作、要团结”来得实在,来得效果显著。
帮助之美
转眼间,分组后的矛盾就出现了。一天,一个组长找到我:“老师,可不可以把某某某调出我们组?”我问他:“为什么?”“他总不认真学习,总不做作业,老拖我们组的后腿。”我心里一怔,看来,组长们已真正投入到小组的经营当中,致力于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本无过,然而因为组员暂时落后而想抛弃的想法也很危险。于是,我对他说:“你是一个优秀的组长,你的任务就是带领还不优秀的组员向优秀进发。你可以帮助他,你们小组都可以改变他,想想办法,让他变得和你一样优秀,那你们小组就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小组’了。”这个孩子很有主见,他又问我:“如果他不听我们的呢?”我微微一笑,“那老师帮你们想办法。”他仍有些疑惑,却听从了老师的说法,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对那名学生开始改造。下课后,我发现,他真的在辅导那名学生,教他认字,教他读课文,特别认真,特别细心。
我很骄傲,为这名学生,也为那名接受帮助的学生。他们懂得了帮助,懂得了关心别人。
分组可能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只要利于学生成长,我们老师就要充分利用这种形式,并将这种形式注入深厚的内涵。通过形式,将思想、思维、行动方式贯穿其中,一条条地渗透,一次次地验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一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开朗的人、一个能为他人服务的人、一个能提升自我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编辑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