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忽然,我发现讲桌上放着一把破旧的扫帚。
本来,我酝酿了半天的情绪,希望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一看到这残缺不全“丑八怪”似的扫帚,我就气不打一处来。那把扫帚像呲牙咧嘴的怪兽在嘲笑我。是哪个学生这么顽皮,竟然搞这么个“恶作剧”?我调整了一下情绪,用眼睛迅速“扫描”了一下全班同学,发现平时爱搞恶作剧的段聪眼睛里闪过一丝“狡黠”,还带着几分“幸灾乐祸”,我马上明白是谁的杰作了。
我不露声色,反怒为喜,说:“看到这把扫帚,老师很感动。它是我们班的‘功臣’啊!你看,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每天都能在如此整洁的环境里学习,使我们每天都有一份好心情,你们说,这把扫帚是不是我们班的‘功臣’?”
同学们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我带着惋惜的口气说:“可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把扫帚一不怕脏二不怕累,由于工作尽职尽责,不怕牺牲,它的‘头发’已经越来越少,它为我们班的环境卫生耗费了青春年华,到如今形象已经衰老。它为我班做出巨大贡献。你想,如果没有它,我们的教室就会垃圾成堆,到处是果皮纸屑,苍蝇满屋子乱飞,我们在‘脏、乱、差’的环境里,心情能好吗?老师能安心讲课吗?同学们能安心学习吗?扫帚是普通的,但它又是伟大的。今天,有同学把扫帚这位默默无闻的功臣请上讲台,让我们来了解它,对我们进行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这不是很好的做法吗?”
我顿了顿,继续说:“我想知道,是谁这么有创意?请把‘功臣’送回原处。”
教室里静悄悄地,一阵沉默。那个平时爱搞恶作剧的段聪慢慢从座位上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走到讲桌旁,把扫帚拿起来,轻轻地放到教室墙角。
接着,我开始上课。这堂课,同学们听讲专心致志,平时爱做小动作的“调皮大王” 段聪也聚精会神地用心听讲,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身后。
如果,我一开始就怒气冲冲地查找“肇事者”,肯定不会有人承认是自己干的。把好端端的一节课搞的乱糟糟的,一节课可能只够“破案”、“审案”。
教师要充分挖掘事件本身蕴含的教育意义,换一个角度,用巧妙的语言化解抵触、对抗和尴尬,既教育了“捣蛋学生”,又提醒全班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工具,为班级多做贡献。有时候,我们的学生是要故意考验考验教师的智慧和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
(编辑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