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随州 > 随州文学

舜帝故里龙头镇

时间:2020-07-17 15:17:13  来源:编钟之声报 随州都市网  作者: 方鹏霏
       龙头镇位于陕西城固县西北10公里处,唐以前名妫墟,俗称双井,唐末大顺二年(891)建成佛教寺院龙头寺,约以俗成,渐以寺名替代了地名成龙头寺; 因镇中心雷祖殿有一个爬着睡觉的卧佛,俗称爬头寺、盘头寺,外地人称爬豆寺、盘豆寺, 现镇政府设于此,故名龙头镇。
      龙头镇是汉中市四大古镇之一(其它三古镇为:略阳白水江镇、勉县褒城镇、洋县华阳镇), 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就 出生于此。先秦史书《世本》卷八载:“舜居妫汭” 。”妫”,即妫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虞舜居妫汭,因以妫氏”;”汭”,即汭水; 秦岭有一条发源于1909米高的鹅凤包河流,古称汭水,现称文水;西周初年周公旦所著《尔雅》释:  "(汉)水北之文,虽曰不合实,则与从水从内之义,文异义同";可见,文水曰汭水; 换言之:  汭水亦可称文水;《尔雅》又释:“(汉)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盖两水合流之内也,故从北从内,盖舜所居之地”。《世本》卷八记载的”舜居妫汭”,译成现代白话文:“远古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出生地在文水湾的妫墟(今龙头镇)”。另外,春秋晚期孔子所著《尚书.  尧典》载:“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从《尚书》佐证,舜帝亦出生于“妫汭”无疑。然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汉水》却注释为:”妫墟在西城西北,舜之居"。郦道元写《水经注》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一样,以旅行观察边走边问边记录,因此有些地方就记录错了,如记载城固的”古城”,他就给记成“胡城”!给当地人和研究者造成很多麻烦。《世本》记载内容,始于黄帝,止于春秋,为先秦史官所著,实行郡县制是秦朝才开始,秦朝之前中国还没有实行郡县制,从哪里来的"西城县"之称谓?!始设西城县是秦惠王更元13年(前312),在陕西安康汉江北岸中渡台设西城县;《世本》写到春秋,怎么会有战国后期之事呢?设"西城县"时,先秦史官已逝世至少164年至255年之间了,怎么能出现”‘西城县"呢?
       舜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首领,距今4100年,三皇五帝之一; 父瞽叟,母姚握登;生而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号舜柯,”姚姓妫氏”,重德明礼,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尧禅位于舜,建立虞国,即位之后,舜帝虚怀纳谏,惩恶扬善,流放四凶,选贤任能,注重德才,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任命禹治理水利,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使百业兴旺,社稷昌盛,开创了政通人和的朗天丽日局面,成为最强大的部落首领;舜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行事中庸。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尚书》载:“德自舜明”。舜帝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舜帝文化的精神之魂为: “德为先、重教化、善是本”。舜帝成为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转折期重要领袖,成为中华文化的三座里程碑之一。舜主张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皆以德为先导,以和为根本,一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谐,其和道之内涵十分丰富。东汉博览多闻的学者应劭在注疏《世本》卷八“舜居妫汭”时就十分严谨、严肃、认真,应劭在《汉书. 地理志》中注疏:”妫墟在城西北,舜之所居"。"城",即城池, 远古文明的四大标志之一为有城池,春秋前汉中域地内仅有夏代筑于汉江与黑水(今湑水)汇流处的一座城池,即西汉时称作"汉王城"的城池,汉中域地内其它各地均无城池,就是汉中郡城池始筑时间也是战国“秦厉共公二十六年"了,《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今汉台区)"。应劭注释”妫墟在城西北,舜之所居",十分正确!译成白话文:”舜帝的出生地妫墟在汉王城西北(二十里,今龙头镇)”。
      《后汉书· 郡国五. 右交州》载:  "成固,妫墟在西北"。这就更明确无误的记载了舜帝的出生地在今城固县龙头镇。 
        唐代刘禹锡曾流放秦巴山区的汉中长达26年之久,对汉中域地内十分熟悉。刘禹锡在《驲路记》中记载更详细:" 镇于妫墟,地有二井,名双井,一苦一甜"。 龙头镇舜柯岭(后称柏树梁)东西两边,各有一井,东边为甜水井,至今居民仍饮用其水;  西边为苦水井,至今仍存,遇天旱时人们取苦水抗旱。"一苦一甜" 二井,号称舜井,确切无误地承载了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中舜帝出生于龙头镇(妫墟)这一事实。
        明《嘉靖. 城固县志》载:  "妫墟,西北二十里,世本云: 舜之居也"。
      《清一统志. 汉中府二》载: "妫墟在(城固)县西北二十里。其地有二井,一苦一甜,名曰双井,传为舜所居" 。 
        历代史书,从先秦《世本》、到周初《尔雅》、到春秋《尚书》、到《汉书》和《后汉书》、到西晋《帝王世纪》、再到《清一统志》、还有明、清地方县志,一脉相承地记载舜帝故里为城固“妫墟”(今龙头镇),准确无误,毫无异议,铁板钉钉。其它任何地方言者均不可信、不足信、无成效,争者徒费其力。宋陈德武诗: "朝天尺一鹤飞书,尊前夺我龙头友" 。全国许多地方为尊祖爱国、传承文明、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开发旅游经济而争执不决的舜帝出生地均不可取,均没有先秦、周初、春秋、汉代史书记载为准确无误。
       《世本》卷八载:“舜居妫汭”。原本记载很清楚了,但后代追尊,溯源文明,牵强附会的硬要把舜帝故里说成他地!造成了诸多混乱,使世人看不清历史的本来面目,使今人弄不明舜帝究竟出生在何地?此类情况无独有偶、类见不鲜、多有出现、没有定沦:如黄帝故里有三争,炎帝故里有五争,尧帝故里有十三争之多……舜帝故里出现六争:一是浙江余姚。余姚县西30里有个地名叫姚墟,康熙《余姚县志》载:”县北三十里,有象田、舜井、石床,石碑镌“耕隐”二字,相传是舜耕处,有舜庙,留遗迹”。晋《太康志》载:“舜在余姚故乡避丹朱石屋山”。附近石屋山的石屋洞内,还存有石床、石椅等,传说是舜避难时的遗物。据说,余姚馒头山舜做陶器的窑址尚存,并且很完整,有大量先秦时期的古陶器;此外,还有舜母姚握登祭地“孝娘门”和尧嫁二女之地“清水门”。“清水门”又曰“清四门”,《史记·五帝本记》云:“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传说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太阳山”,舜钓鱼的“钓鱼坑”,以及舜放牛读书之地“笔架山”,如今都保留着原名。余姚县名,据说命名出典也在于舜帝。目前余姚舜帝的传说已被浙江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浙江上虞。光绪《余姚县志·山川》记载:“虞山在县北三十里”,今属慈溪市横河街道石堰村。虞山庙尚在,三间平瓦房坐东面西,内有“虞舜塑像”。右经堂有一对联:“秋风禾粟有虞田,晓日山川神禹迹”。说上虞有握登山,是舜母出生地,后人为纪念舜母姚握登出生地而命名;说舜母姓姚,因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交替之时,舜柯就随母姓姚;也有全国21个的历山之一,一模一样的“舜耕历山,象耕鸟耘”;有舜、禹在上虞经常召集百官参政议政的地方,后人称该地为“百官”;因禹是舜的女婿,又是舜的接班人,会稽绍兴吼山有大禹陵。余姚、上虞两县自古同属会稽郡,地缘文化相同,有不少舜的影子。肯定了虞山、虞山庙是舜的古迹,立有“慈溪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的石碑。三是山东诸城。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山东菏泽南50里的诸城有诸冯,也有历山,说诸城的诸冯是舜帝曾经迁居之地,当地有好多舜的传说。最重要的根据是:战国末期的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中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但孟子却不知道全国有6处诸冯地名之多。四是河南濮阳。其根据是清代刘藻在《曹州府志》中记:“姚圩在濮州东南九十里”。古籍《援神契》曰:“舜生姚圩”。东汉学者应劭说:“姚圩与雷泽相近,后世称为姚城,春秋时期属卫地”。五是山西。山西人说山西有3处诸冯:分别在运城市、垣曲县、洪洞县,这三处都有关于舜帝的传说,说舜帝故里在山西。运城说:根据境内的永济市“因姚姓人居住,故称诸冯”;并说此地也有雷泽,也有陶城,也有历山(中条山)。垣曲说:同善镇有诸冯山,诸冯山近处有诸冯村。洪洞说:诸冯有村叫姚圩,又叫圣王村,是舜帝的出生地。六是湖南永州。理由是:永州境内有诸冯,因《水经注》说:“营水又西经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岗,其水导源冯溪,本北流,县以托名焉”。其间所提到的“营道县”即是现今的和道县,冯水即为江华县的冯河,而江华自古称为冯城,冯水、冯乘、冯岗、冯河,合起来就是“诸冯”;诸冯之内同样有姚圩,而九疑山是舜帝零陵,相当于历山,还有象山等与舜帝有关的地名;永州是最早出现制陶业的等等。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熙熙攘攘,纷纷扬扬,”你地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但均偏离中国最早的先秦史书《世本》和春秋孔子教案《尚书》所载“舜居妫汭”的记载,“妫氏”(妫墟籍贯)和“汭水”(文水)是两大天条”!《史记》载,舜的父亲"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亦载:"生舜于姚墟 "。《竹书纪年》曰:"生舜于姚墟 "。以上三典均言舜生姚墟。”姚墟”,是舜柯母亲居住的地方,父系社会初期,孩子随地名为姓,而不是随父或母为姓!这就是母系社会过渡到父亲社会的初期特征。至于全国出现的六个诸冯和21个历山……哪个为准?如同泡沫,不言自破,不攻自灭,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各地均有理由,各地均有传说,各地均有推测,但推测不等于史实!传说只是生发开去的演义,只能喧嚣一时,在正本清源以中国最早先秦史书《世本》和春秋《尚书》面前,这些高歌挺进、喧嚣甚上的演义均显得苍白无力,历史就是如此无情。 
       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而焚烧了一切典籍,中国最早的先秦史书《世本》也遭到了损毁,期间所发生的故事丰富而深刻。以《世本》内容而引发的争议历代不休,根据汉代手抄本辑录而成的《世本》笔误和注疏、注释不准确,为地方后代追尊、溯源文明、涂脂贴金而生彩添花。但秦始皇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把所有典籍都烧净了,与《世本》命运相悖的春秋孔子教案《尚书》,却传承有序。据史籍记载,当时掌管秦朝图书的博士伏生,收藏了一部《尚书》,偷偷拿回家,装进墙壁里保留了下来;秦亡汉兴,汉文帝执政,广收民间遗留的典籍,在山东找到了已有九十多岁高龄的伏生,因年老体衰,不能应召到长安,朝廷就派担任史官的晁错去求书,得《尚书》,因文字是秦朝通行篆体,晁错就在伏生家里,在伏生指导和其女儿的辅助下,改写成汉代通行的隶书字体《尚书》;汉朝设立博士,以此《尚书》教授学生;其伏生所藏春秋孔子著《尚书》内首篇《虞书尧典》载: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和《世本》记载:舜居妫汭丝毫不差。应该说此《尚书》毫无异议吧,谁也无法否定吧,但有人却认为:舜帝的故里基本上是采取收集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些口口相传民间传说,加上一些古迹,再根据《史记》、《孟子》、《论语》及一些地方志书记载,对舜帝的祖籍、身世及早年生活地作出的推测。但是,推测不等于史实。在舜帝的故里城固县有三大出土实物不可否认,成为铜墙铁壁,谁也推翻不了:一是1979年,城固县武装部在汉水与黑水(现湑水)交接处的汉王城遗址植树造林时曾挖出一件尧舜时期长27厘米的白玉圭形器(有人称玉斧),属于舜帝祭祀汉王城和在城固生活踪迹的实物, 此新石器晚期白玉圭形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二是1998年至2000年,西北大学考古系在湑水河边舜柯制作烧造陶器处城固宝山考古,发掘出土了尧舜时期的高颈小底樽、折腹杯等陶器近三十件,造型新颖,工艺独特,烧造精致,制作细腻,可见舜柯青年时代制作陶器精益求精;同时发掘出全国独一无二的焙烧陶器倒烟窑,此种窑焙烧陶器受火均匀无灰尘,给3000年后唐宋官窑盒装焙烧瓷器以启迪,充分佐证了舜柯青年时代就为人杰,其发明的倒烟窑说明舜柯思想意识领先3000年!尧禅让舜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当之无愧。三是龙头镇(妫墟)1981年修建学校时, 出土了四件夏代铸有甲骨文""字的劳动工具青铜斧!其中两件有明显的磨制与使用痕迹,其长各15.9厘米,宽12.9厘米;""字从甲骨文至今变化不大,会意于歌,从口,从供神之架丂,表示在神前用木棍敲着石头唱歌;  "",通假于,原意为斧上的曲形柄,但舜帝又称"舜柯"""字铸于斧上,即为"舜柯"本人的劳动工具青铜斧!从而佐证了舜帝出生于龙头镇(妫墟)无疑,也佐证了舜帝青年时代喜爱用斧而被人们称为舜柯,同时又佐证了千古流传的 "舜柯皇帝坐龙庭、天下百姓享太平"之民谣是有根据的。据考证,距今4000多年前,汉水流域农业比较先进,稻谷是主要农产品。《禹贡》载:"华阳黑水惟梁州"""即稻谷,以""为州,意为最早生产稻谷的地方。传说舜柯,生性敦厚,宽大仁义,人们都愿意和他接近。舜柯躬耕于斗山(秦以前名历山)之西、汭水(文水)之东,教先民如何插秧种稻,一年聚集成村落,两年聚集成集镇,三年聚集成都城(四县为都)。这四件铸有""字铭文的舜柯劳动工具青铜斧的出土,也佐证了《世本》、《尔雅》、《尚书》、《汉书》、《帝王世记》、《后汉书》等历史典籍记载准确无误,解决了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舜柯故里问题。宋无名氏诗曰:  "恐伊不信是龙头,和书寄与三题草"。试问:截止目前,全国哪里出土有舜柯遗址的文物?全国哪里出土有甲骨文名子字的青铜斧?全国哪里又出土有夏商祭祀舜帝的青铜礼器?
西晋皇甫谧所著《帝王世记》载: "妫墟在城西北,有舜祠"。舜祠,在舜帝出生地龙头镇(妫墟)的柏树梁头,平川突兀一高丘,高丘顶上建有舜祠,俗称大庙虞舜德高望重,才华超群,尧推举继位治理天下,使社稷安泰,繁荣昌盛,太平盛世,故死后人们立祠祀奠;  原舜祠庙堂高大,气势恢宏,错落有致,华丽磅礴,  正殿塑有舜帝像,衮冕执圭,双目瞑闭,须髯垂胸;  左右配塑娥皇、女英二妻,珠冠凤服,慈眉善眼,淑气可人,祥德仁爱;尧考验舜,让其到大森林里,老虎碰上不咬他,毒蛇碰上不避他,舜在狂风暴雨中行走不迷路。 左侧殿堂内供奉尧、禹、四岳及舜的功臣八元、八恺等塑像。右侧为太祖殿,舜的太祖父名句望又名句芒,因开始播种有芒的农作物,被崇奉为春神,人民期望年年五谷丰登;还供奉有舜的四代上祖颛顼、穷蝉、敬康、桥牛;堂内还祀奉舜帝父亲瞽叟和生母姚握登塑像。下殿塑有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的塑像和舜后母塑像舜帝曾经使用过的劳动工具斧、镰、耙、耜、锄、犁、斗笠等也一并供奉于内。舜祠内有石雕、砖雕;庙前有排坊门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韵味飞动,木雕、浮雕工艺考究,属能工巧匠之杰作。大庙北舜柯岭(柏树梁)有舜井,东西各一,东为甜水井,至今尚用,西为苦水井,至今尚存;人们说:苦水井象征舜柯三十岁前岁月艰辛,把把辛酸泪;甜水井象征舜柯三十岁后生活甘甜,日日精进;一苦一甜二井均为涌泉出水,特别是岭东甜水井,泉涌如注,有时早晨四溢。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舜祠》诗:"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治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夏商时舜祠内祭祀舜帝所用的青铜礼器鼎、罍、壶、鬲、盘、爵等,延续到宋代还照常祭祀使用,这从南宋陆游诗可以佐证:  南宋时陆游在汉中供职,游龙头镇曾见舜祠内祭祀青铜鼎,故在《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中曰: "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可见,龙头镇舜祠内夏商青铜祭祀礼器,入土时间应该在南宋或南宋之后了。如今,龙头镇(妫墟)出土的夏代青铜鼎已被放大100倍复制出来,作为城固县城徽,伟岸磅礴、气势轩昂地树立在县城之南、汉江之北的十字路口中央,象征着城固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和厚重高深的人文历史。舜帝死后,人们为了弘扬其功德,修建舜祠于故里妫墟,历朝累代供奉纪念。在舜祠四周和舜祠后的黄土丘陵舜柯岭两边遍植长青柏树99棵,寓意舜帝阳寿99岁垂青。经过数千年生长,99棵柏树在唐代时己"胸围三四人合抱",但不知何年何月均已被砍伐无余。这就是龙头镇舜柯岭变为柏树梁地名的来历。龙头舜祠连着舜柯岭,大庙前面贺家坝村柯姓住户很多,可见柯姓亦如舜帝姚姓一样:  是依地名为姓而源远流长了。1986年龙头镇扩建街道平整地基时,将柏树梁约二分之一堆平,推土机推出直经一米多的柏木根一棵一棵,堆积如山……晚唐诗人宋之问《舜祠》曰:"帝乡三万里,乘彼白云归"

(出土的笋帝青年时代的青铜斧)

   龙头镇是"通秦连蜀"的古蜀道必经之地,从长安入蜀的褒谷道和斜谷道在此交汇,然后向南过汉水经巴山米仓道通往四川,在城固的五郎关原耸立一座高大巍峨的牌楼,北面书通秦,南面书连蜀。唐刘禹锡曾在文川驲路驿作《驲路记》,记载了龙头镇为褒谷栈道和斜谷栈道交汇的古蜀道必经之路……据清《嘉庆汉中府志》载: "斜谷道,当年栈桥阁道共五千数百所,工亦钜矣;  较褒谷道至长安捷二百数十里,客商尚多取径于此"。三国时诸葛亮率大军,旌旗烈烈,木牛流马,由斜谷道六出祁山,北图曹魏,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曹操征伐蜀汉和镇压地方割据政权汉中王张鲁,亦由斜谷道,且曹操称斜谷桟道为"五百石穴",称南郑(汉中)"天狱""极言其深险也"

 龙头镇左环文水(汭水),右近斗山(秦以前称历山),岗阜盘旋,林麓幽邃,翠绿遍野,风景如画,自古有黄龙戏青龙,雷主对戏楼, 夜明珠映曾肖营,东高寺携西高寺熊家山无山,张家堰无堰,刘王岭无王,草坡无草坡……宋王之道描绘龙头镇诗:  "泉泻龙头深泛酒,烟凝象口暖吹香" 黄龙戏青龙指的是龙头镇北的黄土丘陵"东九岭",象九条张牙舞爪的黄龙盘旋曲折;  青龙是龙头镇南的九条水渠蜿蜒绵远九条黄龙与九条青龙拱卫着龙头镇,紫气瑞霞、春和景明、吉祥太平、年丰裕盛、相安无事;  忽一日,青龙挑战与黄龙斗法,结果擂台上还没战到20个回合,九条青龙死伤四条,只好告饶服输,静卧伏地,这就是现在龙头镇前的"五道渠"; 而九条黄龙至今蜿蜒盘旋于龙头镇后,骄纵強横,恣意妄为。雷主对戏楼,就是雷主殿(原为舜祠僧人禅房)正对气宇轩昂的大戏楼。夜明珠映曾肖营:  这是两个各具特色的大村,黄土丘陵地带的夜珠塘村映照着同一水平线上的青泥沃野曾肖营村。东高寺携西高寺说的是同建于唐代的两个佛教寺院东高寺和西高寺,相距二里许,像一对孪生姐妹,携手共进,甩袖同舞,亮丽人间……其实,龙头镇后的东九岭远不止"九龙贡瑞"那么简单,实属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史记》载: “轩辕,黄龙体”;黄龙是三皇五帝时黄帝部落图腾崇拜的神圣动物;九条黄龙,象征中华民族先祖轩辕黄帝之九州龙体,隐含先祖护佑之神力。秦岭南麓延伸地带经文水切割,岸西为西九岭,岸东为 东九岭。三国时诸葛亮称东九岭为"赤土坡",观形察势后认为赤土坡是排兵布阵的理想宝地,十分切合《奇门遁甲》中的山川态势,在此布"奇门八卦阵",无人能破。八卦阵学名: "九宫八卦阵",是远古三皇时代的军事阵法,最早为黄帝发明,诸葛亮精研《奇门遁甲》后发扬广大。九为数之极,取六爻三三衍生之数,易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有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而变六十四爻,从此周而复始变化无穷。清康熙《 城固县志古迹》载: "赤土坡,方十五里土色俱赤,武候屯军于此"。诸葛亮 在赤土坡屯兵布奇门八卦阵,与乐城、汉城形成掎角之势,北拒曹魏,南控荆楚,使汉中成为蜀国北方屏障防御铁壁,保证了成都首府安全,使三国蜀汉偏安43年。
  
《三国志》后主传记: "建兴八年(230)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于成固、赤坂" 赤坂即赤土坡,诸葛亮在此布下了奇门八卦阵,以逸待劳,单等曹魏军队前来一举歼灭。所以魏主明帝7月下诏,令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征西将军张颌从三路伐蜀,正窃中诸葛亮下怀。
  
其实,准确说,曹魏是四路大军。《三国志曹真传》记: "除三路大军外,还有武威一部魏军进犯蜀汉"。从《三国志·魏延传》亦知: “八年(230),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武威曹魏军兵为雍、凉部队,由郭淮和费瑶率领。四路大军的统帅分别是: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征西车骑将军张颌,后将军费瑶和郭淮,均是曹魏军事上最高端的统帅,直接体现曹魏一举拔掉蜀国汉中屏障防御体系之决心。曹真自斜谷道出兵,正面直扑汉中;司马懿从金州(现安康)沿汉水逆流而上进逼汉中张颌从长安出子午道侧击汉中费瑶、郭淮由武威南下直压汉中。四路军马40万号称80万大军横扫汉中,真可谓来势汹汹。但四路军马都要汇师于必经之地赤土坡,攻破赤土坡诸葛亮的奇门八卦阵后,曹魏军队才可以进逼成都,踏平蜀国。破不了诸葛亮在东九岭赤土坡所布奇门八卦阵,一切皆为枉然。
  
诸葛亮以逸待劳,以天牢之阵八门洞开等待着曹魏大军钻入,心中暗暗窃喜,表面不露声色,万事俱备,只待歼灭 曹魏 之有生力量……但人有一算,天有一变。曹魏大军气势汹汹,诸葛亮成竹在胸,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月余滂沱大雨打破了双方的谋划。《三国志· 曹真传》载: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晋书》亦载: “帝(司马懿)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汉水)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三国志· 魏延传》记: "魏国出武威一部军入羌中,魏延部在阳溪大战,延大破淮等
  
此次曹魏大军南下进犯蜀汉,除了武威军在阳溪和魏延有战斗、司马懿水路军在新丰县有小规模战斗外,曹魏与蜀汉主力大军并没有发生战斗,可以说还未开战就匆匆结束了。诸葛丞相屯兵布置在东九岭赤土坡周十五里地的奇门八卦阵并未发挥作用,在一月余滂沱大雨中让蜀汉丧失了一次于本土歼灭曹魏有生力量的绝佳机遇。奈何奈何,无可奈何。苍天不给诸葛亮灭曹魏之机会,确实成为历史上的千古遗憾。以至于造成之后诸葛亮连年北伐,六出祁山,北图曹魏,壮志未酬……这也是陕南自东汉流传至今的民谣:天不灭曹的由来。

    苏轼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唐初贞观二年(628),印度僧人路经龙头镇后的东九岭丘陵高坡,发现此地朝阳灿烂,紫气氤氲,霞光万丈,认为具有仙气,便动员当地十里八乡群众修建了东高寺(俗称东山寺)"聚宝气光晖,免世间灾异",至今东高寺的唐贞观四年(630)木构建筑大雄宝殿依然屹立于黄土丘陵的高台之上。宋代文学家韩缜在洋县任知县期间,曾两次游览东高寺,第一次作了五言长诗《游东高寺》,第二次写下了绘炙人口的《庚子八月八日再游东高寺》七言绝句诗:"蜀师当日戍黄金此地由来险阻深;漾水东流自纡直秦山北望正嵚崯。凉风肃物初秋意膏泽愆期旦昼阴同是天涯未归客荒烟斜日正登临"
  
龙头镇高天厚土,人杰地灵,历朝累代,人才辈出,正如明代陶振所言: "翦裁苍雪出淇园,菌蠢龙头制作偏"。夏有舜帝出生于此。明嘉靖年间,方家湾村方策任山西灵丘县令,夙夜勤劳,天性廉明,兴利除弊,政绩卓著,深受民爱,退休归隐故里后又出资重新修建已垮塌30多年的唐代佛教寺院西高寺,还修建了两座石桥四口水井,建成了方氏祠堂,惠及父老乡亲,可谓大乡贤。明末方家湾村方振寰任青岛市南山县令,高视睨步,玉树临风,龙行虎呤,节操震岳,绝不降冦,被李自成军队杀害而慷慨就义。龙头镇民风淳朴,士敦礼让,耕读传家,清白存心,安重得体,爱憎分明,男人剑气辉煌,焜耀千古,彪悍勇猛女人贤淑芳泽,俊秀光辉,冰霜砺节,识贞良秦,松柏坚操,清乾隆后期烈女李氏死于贼手,虽然镜惨鸾分,琴伤鹤别,但却有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有一种大气凛然的从容,有一种不理会世俗的微笑,有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有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尽管下场凄惨,但终究无愧作人,虽死犹生,楷模永存,  嘉庆初洋县人内阁侍读中书岳震川《咏城固盘豆寺李氏死贼事》颂其节操:
         
鸟鹊双飞,
         
不乐凤凰。
         
妾是庶人,
         
不乐宋王。
         
矧汝枭獍徒,
         
虎噬而鸱张。
          
三十六妇入蜂眼,
          
贪此婵娟少妇妆,
          
谁知少妇百炼钢。
          
祖母哭此妇,
          
花时桃夭折。
          
夫婿哭此妇,
          
慘然新婚别。
          
阳城春社断男头,
          
城固春社见女烈。
          
我睹王师肺肠热,
          
我避妖贼樊皆裂。
          
我钦新妇心如铁,
          
陈子殷勤倩我歌。
          
倾肝血,
          
和古雪,
          
撰质词,
  
解放后,舜帝姚重华的不知多少代孙姚虎成从军任营长,中共十一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被总政治部评为学雷锋标兵、先进工作者; 1978年,率部在3500多米的高寒山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时意外遭遇雪崩而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好干部"称号,号召全军学习。军张坝村张文宣,生前曾任汉中地委副书记,陕西省监察厅和劳动厅厅长、党组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肖营村张福禄,生前曾任廊坊市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
  
龙头镇春夏秋冬,四季有景,登丘览胜,奇趣无穷,南宋陆游描写龙头:"铜灯立雁趾,石鼎揭龙头"。明初"治以贤称"的汉中府通判高光烈,出生于山东胶州,任职期间巡查龙头时,发现此为风水宝地,退休后便没有回山东胶州老家居住养老,而是选择了在龙头买田置地颐养天年,这就是龙头镇东的高家村由来。如今高家村已成1000余人的大村,历史上高光烈的后代登高远扬,一代更比一代强,最有名的要数清末,一门出了高化鹏、高海鹏、高万鹏三进士,其母被大清皇帝封为诰命夫人。高海鹏在朝庭翰林院供职,高万鹏任四川德阳县令,关怀百姓冷暖,政绩显赫,德阳遭遇百年不见的洪涝灾害,其先放粮后报朝庭赈灾救民数十万人,清朝皇帝以"先斩后奏、违犯体制"之罪名,革去了高万鹏县令之职,离开德阳县时,群众夹道十里,挥泪相送,场景感人泣零,让人肃然起敬。民国和解放后高家村更是人才济济,党、政、军、科技界均有出类拔萃人物。
  
龙头镇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层厚重纵深,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已有城池和村落人类居住。曾出土两亿年前的师氏剑齿象下部牙齿化石据有关专家研究:  剑齿象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有其出没的地方很可能就有人类活动踪迹,因此,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衍变具有重要意义。还出土一枚三国时蜀汉"方俗司马"的青铜官印,现藏上海博物馆。1981年,龙头镇在修建学校时出土了夏商青铜器鼎、簋、卣、尊、壶、鬲、罍、爵、盘等80余件,其中有兵器和劳动工具钺、镰、斧等50余件,应属具体象征祭祀纪念舜帝青年时代劳动工具和舜帝仪仗权威用器。出土的青铜器品种多样,有礼器鼎、簋、垒、尊等;有日用器瓿、鬲、觥、盘等;有兵器戈、斧、镰形钺等。这些青铜器表明当时的祭祀仪式已进入国家形式,礼乐祭祀已具备国王等级,除舜帝而外无人能享受如此高等级待遇。在青铜礼器和日用器的造型和纹饰上与中原商都的代表器物毫无二致,属于同一文化体系;但在兵器及杂器上表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三角形戈、镰形器、青铜面具等,中原青铜文化不具备,造型与中原迥异,纹饰是虎纹和蛙纹的青铜钺,与当地的新石器文化有深刻联系,考古学上称为城固青铜器群。出土的夏商青铜礼器纹饰奇特,兽面狰狞,饕餮威猛,具有中国南北过渡地段显著特色,融汇中原青铜文化和巴蜀青铜文化风格明显,艺术水平较高,多件被收录入《中国文物鉴赏辞典》、《中国青铜器图录》、《中华文物鉴赏》、《陕西青铜器》等文物书籍宝典,名扬海内外。 其中有一件商代四腿青铜鬲,方唇折沿,束颈分档,鼓腹蹄腿,饕餮纹饰,造型大气,伟岸磅礴,简洁利落,非同凡响,站在那里像个将军,充满庒严威武的形象和静默肃穆的神秘气氛,一般鬲为三腿,四腿夏商鬲国内外独一无二,无疑填补了中国夏商青铜器空白,被有关专家评为一级甲等文物。
  
龙头镇鸟语撩心,花香醉人,槐杨交翠,郁郁葱葱,水木清华,特产众多,是城固粮食生产的"白菜心",此地土地肥沃,人们善勤耕而细作,故物产丰饶,稻麦两熟,2008年农业部现场称重,水稻亩产最高达到767.1公斤,破当时全国纪录;城固县 "双千田""吨粮田"均出自龙头镇;  但最有名的土特产是""字号的铁器菜刀和剪刀!清末民国就有故事说城洋二县出嫁闺女,讲究的是陪嫁""字号菜刀和剪刀,如此女儿脸上有光……从民国至八十年代初汉中市服装厂倒闭前,该厂历届裁剪师所用剪刀,一直是龙头镇打制的""字号剪刀,""字号剪刀在陕南比张小泉剪刀还有名,人们只知""字号剪刀而不识张小泉。其次是龙头镇的风味小吃"弯月型"糯米糍粑,民国时就享誉秦巴,名满陕南。另外,龙头镇赤土坡出产的姜黄、红花、烤烟、棉花、芝麻、桔柑也享誉西北和华北……龙头镇是一个消闲放松、身心解疲、万念云散的休闲娱乐场所,从唐宋始就茶铺林立,比比皆是,斗茶成风,风糜秦陇,龙头曾出土两件宋建窑黑釉茶盏。宋白玉蟾《茶歌》诗: "文天范公对茶笑,纱帽龙头煎石铫"
  
站在龙头镇大庙梁(舜柯岭)顶,眺望东方,一轮红日磅礴而出,冉冉上升,霞光万丈,整个天际被映照成了粉红色,现代诗人兴无前:       
               
舜帝躬耕处,千秋迹迷人
               
举头秦岭近,极目巴山低。
               
花开闻幽径,双井通远溪
               
汉江遥眼望,天际如虹霓。

                                  
2020年7月16


(作者简介:方鹏霏,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有关报刋杂志发表散文、报告文学、小小说等2000多篇,荣获中、省、市有关报刋杂志各类征文一、二、三等奖20多次。)

 
(编辑    周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城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
随州远古棋“复活”    益智休闲备受青睐
随州远古棋“复活”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州“仙人棋”岩画   棋文化源自随州的物证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鉴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随州编钟报社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技术支持:清华网络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主办单位:随州编钟之声报社 随州都市网
新闻热线:0722-7117922 广告、服务热线QQ:1254373707
举报电话:0722-7117922 举报邮箱:1254373707@qq.com
本站由随州编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09003029号-8 技术支持:随州清华网络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1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