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随州 > 学术专著

桐柏山随州戴家仓屋戴家祖陵戴家湾三地关系之考证

时间:2016-08-31 20:11:55  来源:编钟之声报 随州都市网  作者:谢强

 

 桐柏山为鄂豫边界最大的山脉,其千余年来,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神奇轶事及厚实的人文历史,享誉国内外。目前鄂豫两省对桐柏山古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处于高潮之中,对古文化收集,整理和利用,已成为桐柏山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与湖北随州市一山相邻的河南省桐柏县,在创建以桐柏山为中心的淮源五星级风景区中,先后挖掘了桐柏山太白顶古迹址,中共中原军区机关旧址等人文历史并加以利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作为桐柏山共有者的随州市却略逊一筹,目前正在加紧开发建设之中,如何在两省共同开发中,显示自己独有的人文历史特点,是桐柏山旅游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在千余年历史浩海中找出最有价值的突破口呢?我个人认为做好流传百余年,而且有实证的戴家仓屋文化(又称戴家文化),就能使我们随州对桐柏的文化旅游的开发,起到立竿见影和向全国传播的作用,然而随州目前对戴家文化的研究欠缺,没有系统进行挖掘整理,大多为民间传说,对现存的戴家古建筑等实体的考证更是没有进行。对景区开发中,缺少人文历史支撑的问题立刻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些人文资源的破坏和消失更是令人遗憾和担忧,例如桐柏山中的解河古集市的拆除等,都是不注重对桐柏山区古文化资源的研究和保护的表现,因此随州对桐柏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带有先天不足。所以,从随州市对桐柏山文化旅游保护和开发的角度出发,对桐柏山地区随州戴家文化的系统化研究十分迫切,这也是作者多年实地考察,并撰写本文的出发点。
出古城随州,往北行百余公里,就进入到屹立在鄂豫两省边界的界山桐柏山,她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这块土地之上,从桐柏山深处的百年老街解河向南行1.5公里和4公里,便来到戴家文化最典型的两个文化遗址,戴家仓屋古村落和田王古兵寨遗址。再往南行12公里,可到源入桐柏山的江头河水边戴家老湾。
 这一地区位于随州北部,属桐柏山脉的固城地区,也是桐柏山的腹地和古文化资源集中区,除田王寨和戴家仓屋外,还有杨氏祠佛山寨老寨盛家寨清水寺玉皇顶花鹿沟益阳古戏台乐家祠堂金銮殿龙松林、新城老街等古文化遗存。我们多次应邀对戴家文化进行实地研究,弄清戴家文化中心的戴家仓屋田王寨戴家老湾之间的关系,使之系统化,达到变神奇为真实的目的。我们的实证考察主要有桐柏山的戴家老湾戴家仓屋田王寨解河古集镇戴家祖陵金銮殿仓屋古河道等遗址。并拜访了部分知情人员,由于我们掌握的戴家文化的实证及文字资源有限,加之目前真正了解戴氏家族的人太少,论文中可能会有些不准确的地方,可与大家商榷。
 一,关于戴家仓屋名称的准确性问题
 戴家仓屋,是今天的人们对这座古村落的称呼。戴家仓屋古村落,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历经近百多年修建,村落以戴家仓屋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建设成为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300米,沿村筑有近六米高的城墙及数米深的城壕(水城),东南西北有四座炮楼保护,人们凭吊桥进出。因村主戴耀袓护皇爱庭有功,道光皇帝赐其顶戴花羽,封千岁都司,在村中准建“官亭”一座,立“文官下轿,文官下马”碑于道旁,并赐高1米,长1.8米的“都间府”匾额一方,立于戴家仓屋堂上,至今村中仍有部分石城和水城及炮楼官楼等古建筑,有人在此古村中生活。
 关于戴家仓屋名称的争论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现在所称的名字戴家仓屋,另一种则认为应该称其为戴家仓房。我们拜访了村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ju他讲,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过,往时(1949年前)好像叫过戴家仓房,但从他们记事起就叫戴家仓屋。文革时期称为仓屋大队。戴家在1861年同治年间,戴耀祖率部与太平军作战,战死随州城之后,仍有大量房屋及田产,直至1949年戴家彻底破落至今,此村仍被人们称之为戴家仓屋。
 对戴家仓屋名称之争,我们从2013年以来,先后多次到距戴家仓屋5公里处的田王寨,对寨边的戴家陵园(即常说的金銮殿,以及戴耀祖母亲的墓碑等进行了实证考察。其母墓碑上刻有“住砦右十里,口口家仓房”字样,由此可见,戴家仓屋名称实为争议中的戴家仓房无懝,此碑立于清咸丰年间。
 为什么会出现“戴家仓房”和“戴家仓屋”两种名称呢?所谓“戴家仓屋”其实为当地人们的习惯性称谓,正规名称则为“戴家仓房”,这也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和习俗。一种为口语,一种为书面语言。在古代和过去人们的眼中,多把“房”看作大于“屋”。由于当时随着村子佃工人数的增加,戴姓已不是唯一的姓氏,成了各姓混居的大村落。因“房”为有钱者所独有,“屋”则为贫富者均可拥有,例如在随北地区,人们习惯上会说“我屋里”“小屋”等语,而说到“房”时,人们则会说“砌房子”“房产”“大房子”“房产契”,而不会把“房产契”说成“屋产契”。以当时戴家的财产和地位来说,戴家绝对不会将其村落取名为“戴家仓屋”,而会取名为“戴家仓房”,这是符合逻辑的,只是随着戴氏家族随后逐渐的衰败,以及村中外族的大比例增加,才有可能将“戴家仓房”演变为今天的“戴家仓屋”。
 二,戴家仓屋与戴家老湾的关系
 戴家湾位于桐柏山下天河口古镇北三里处,有从桐柏山发源的江头河从村前流过,北距戴家仓屋8公里,古时是豫南经解河古集镇(距戴家仓屋1公里)到天河口,入随州城古官道必经之路,今天人们在关注戴家文化时,很少有人研究戴家仓屋与戴家老湾的关系。在随北地区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戴耀祖老家是戴家湾,其为戴氏家族的实际居住地。二种是说由于戴氏家族与桐柏山北面的河南省桐柏县富户有联姻关系,那边陪嫁田产较多,因田地距戴家湾路程远,不利于粮食的收割和保管,故在离戴家湾16里的解河古集镇边,兴建了戴家仓房(粮仓),用于对粮食就地收割储存。后来由于戴耀祖妻妾不合,故其妾由戴家湾搬到戴家仓房居住,并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形成了兴旺的戴家仓屋村落。
 我们专程采访了戴家湾的乡村知识份子陈先生,他70余岁,对口传戴家历史十分熟悉,他则偏重为戴家湾为戴耀祖家族最初的实际居住地。一是通过考察,我们则认为,戴家湾为戴耀祖家族的初始财富发源地,后将主要财产移到戴家仓屋,并开始涉及政治是可信的。我们从戴耀祖母亲墓碑上有“晋封官人戴母"等字样,从此可以看出其母墓碑为皇帝所赐,清朝咸丰年间,其家族实际居住地为戴家仓房,是按大清制律,皇帝所赐封号人,其住址是不能随便改动的。二是从现存戴家仓屋的古建筑制式看,既有明清风格,又有民国及西方的建筑元素,说明戴氏家族几代人长期生活在此。三是戴耀祖其母葬在与戴家仓屋相距10里的一条平行线上,符合古人“生死一线天”的葬制理念。古人的孝心,非今人所能比拟,坚守“母在家,不远行”,母故去三年守孝的传统思想。
 戴家湾与戴家仓屋的关系密不可分,戴氏家族先住戴家湾后搬住戴家湾说法可信。清朝中末期,随着外力的侵入和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冲击,中国重农抑商的观念逐渐被打破,种田行商的开始兴起。住戴家老湾的戴氏家族,也开始由传统的田地租赁,转为半农半商经营,开始涉足手工业和商业,河南豫南地区若要湖北荆襄楚地,需翻桐柏山,越淮河进入湖北省随州市出山镇,然后顺“四十里冲”古商道,经天河口古集镇南下,进入到随州腹地。作为南北中转站和商业集散地的天河口,具有独特经商优势,而距天河口以北1公里的江头店,是进入天河口镇区的水码头,古代物品商运多以水路而行之,而戴家老湾正好就在江头店码头边。戴氏家族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已在码头边的戴家老湾,建起了商铺200余间,船用码头多座,经营手工业和农副产品,以及其它商品的活动。主要经营油坊,碾米,商店,手工制造等项目。他们针对江河中多铁砂的情况,雇工在河中捞出铁砂,兴建了制锅厂,此厂1949年后被公有化,只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搬到市区。相传清末国匪患频发,其中一支叫“红胡子”土匪,常扫荡随北集镇抢夺财物。在此情况之下,在戴家湾经营的戴氏家族,为安全而考虑,将经商所赚的金钱,投入到位于桐柏山中,相对安全的戴家仓屋建设中,并最终将整个家族迁至戴家仓屋居住。因此现在很难在戴家老湾,见到戴家后人及戴氏家族的房屋建筑。只有一座将倾倒的戴家门楼,仿佛在诉说着戴家的过去,具当地人反映,1949年后土改分房的,还有大量的戴氏房产有土地被分配给了乡人,因随北地人信奉“得重物,撑不起”的习俗,这些老屋,后被陆续拆除后,用原有建筑材料,在村外重新建房而住。
 因此,目前收集的戴家仓屋与戴家老湾的材料,多为口传史料,难免之中有误,但通过考察可以看出,戴家老湾是戴氏家庭的祖籍和经商之地,并为戴氏家族及戴家仓房的建设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戴家仓屋为戴氏家族由戴家湾迁址后的实际居住地,这也符合清朝末年,地方豪绅阶层,赤工赤农,建寨保财保命的历史现况。
 三,田王寨戴氏陵园及戴家仓屋之间的关系
 戴家仓屋田王寨戴氏陵园金銮殿,处在同一条平行线上,而且以古河道相通,即各有作用,又合为一体,有居住,驻军,安息等功能。防御进攻方便,居住生产安全,殡葬安息幽静,为当时富人寻求风水的理想之地。
 戴耀堂,因当年在桐柏山对微服私访的道光皇帝救驾有功,并有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义举,道光皇帝赐其千岁都司之位,并根据国家动乱之需,允许他养私兵500备用。传说自清兵入关建朝以后,对汉人的使用是十分谨慎的,更不可能让汉人私养军队了,但自清朝 1850年起,随着太平军等农民起义(当时国人俗称其为匪),因而天下大乱,国力吃紧,社稷荒废,朝政危在旦夕,至此朝廷只得采取国人向朝庭捐款捐物,可获得职位(俗称:捐官),并可替国家代养军队备用的政策。在此情况下,作为一方绅士的戴耀堂,积极向朝庭捐款捐物,获得襄阳候补道台的虚职,自招乡勇500余人,在鄂豫交界的田王寨上练兵和镇守,并护卫离此仅10里的戴家仓屋村的安全,一旦戴家仓屋遇险,乡勇可从古道顺利出击戴家仓屋,以解被围之患。也可护卫村中乡人,由此撒至田王古兵寨中避乱。这虽为传说,但其部分内容,已为实证考察所证实,所以说作为绅士加朝庭官员的戴耀堂,坐镇戴家仓屋,养兵500人于田王寨是可信的,从田王寨内现存可住千人的石屋及牧场水井瓮城等军民设施看,当时田王寨有住军及军事防守是可信的。
 处于一条平行线上的田王寨,距戴家仓库直线距离5公里,由一条古河道及山道相联,是戴家仓屋的“靠山”。田王寨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后朝扩修规模越来越大,成为鄂豫边界重要的军事要塞,它位于桐柏山太北顶以东固城山,地势险要,奇峰遍野,险山由峰为主峰,高1018米,寨墙以山势自然走向,将九山上头围住而成山寨,寨墙总长度30余公里,象一条巨龙横卧在桐柏山上,寨内有七门一卡,五营四哨,翁城,石屋,街道,泉井等军事及民用设施,外围有峰火台,这些都保证了战时及民众进寨避难生活所需,寨内总面积为5平方多公里,相邻建有戴氏家族陵园金銮殿。田王寨古兵寨,相传来自元朝末年一名田姓农民军首领,他在此自立为王,并率众反抗朝廷,故名田王寨。清朝咸丰年间,为抗击太平军及捻军,戴耀堂重资扩修田王寨,军事价值进一步增强,并成为戴家仓屋的最后堡垒。
 戴氏陵园(现有主要实存建筑为为戴耀堂母亲墓及照壁等),与田王寨相邻,距戴家仓屋10里,它与田王寨军事基地紧紧相连,与山下戴家仓屋遥相呼应,即保佑山下戴氏家族安康,又依托田王寨而不被侵扰,因此说田王寨,戴氏陵园,戴家仓屋,是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戴氏家族的三大“领地”。
 四,关于戴耀堂称戴九千岁的解读
 传说戴耀堂因在桐柏山为皇帝护驾有功,被皇帝赐为“九千岁”,意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思,因其只比当朝皇帝万岁爷少了1000岁,所以当地人至今仍称戴耀堂为九千岁。但通过对当地各种传说的疏理和实物查证,并没有确凿证据来证明,皇帝赐于戴耀堂的不是“千岁”而是“九千岁”。而从走访戴家老湾及戴家仓屋人员中得知,传戴耀堂有堂兄弟九人,他排行第九,故小名为“戴九”,加之按照清朝的传统和律制,汉人不可能得到如此之高的爵位,(整个清朝历史上,汉人只有李鸿章,曾国藩二人破例获得此誉),可想而知,戴耀堂一介山夫,虽有护驾之举,但不可能为治理国家栋梁之才,也不可能让皇帝破祖制授其“九千岁”,因此,要说皇帝授其“千岁”倒可信,而民间所传其“戴九千岁”实属误传,应该解读为“戴九”“千岁”。
五,金銮殿是戴氏家族陵园的解读
 从田王寨小南口上行2里出寨墙,便来到被称为金銮殿的地方,初看上去,其似乎与田王寨为一体,但仔细观察金銮殿,则是依附田王寨外城墙而建,由南北两门进出,整个陵园为椭圆型,它淹没在丛林之中,若不是向导领路,外人很难到达和发现这一区域,这给戴氏家族陵园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首先映于眼帘的是一座被盗过的古墓,它坐北朝南,由一条古河道将其与山下的戴家仓屋连为一线,其风水线十分明显,古墓背有(靠)山,前有古河道的溪水和瀑布,边有田王寨护卫,这就是戴耀堂母亲“晋封宜人戴母”的坟墓,其修建于咸丰七年二月二十日,即公元1851年,距今已160余年,此墓封土层大约2.5米高,周长10余米。该墓已被盗挖,墓室为“三六九”青砖砌成,呈拱型,高约1.5米,宽为1.3米,墓内物品已被洗劫一空,墓前有一倒卧石碑,碑高约2.5米,有底座支撑,质地为当地青石材,重约23吨。碑下方三分之一没于泥土中,露出地面的三分之二碑上文字可辨认。文字为:右书“咸丰七年二月立”中书“晋封宜人戴母囗囗”(判断应为“孺人”二字),左书“钦赐花羽带军功衔囗囗囗(判断为“戴耀堂”三字),再书“孙旭循欣昆囗囗”(判断为“孙”“敬立”二字)。
由此碑的内容。可解读为:公元1851年二月二十日,钦赐花羽随带军功衔戴耀堂的母亲,晋封宜人戴母孺人去世,儿戴耀祖携永日循口,欣昆孙子为母亲去世立碑。
“住砦右十里,囗囗仓房(判断为“戴家”二字)”按现在汉语语法解释为:戴母之墓边的田王寨,右边十里之外就是戴家仓房。通过实地考察,戴家陵园,应是依附田王寨,但又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它有自己的围墙,壁照,祭事殿等建筑。
 戴家陵园金銮殿与田王兵寨是相互联接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建筑。戴家仓房的古河道边,一条栈道从金銮殿陵园和田王兵寨墙边穿过,成为进出鄂豫的要道,并是戴家仓房至金銮殿陵园的专用道,因此戴家陵园金銮殿,并不是田王兵寨的一部分,而是独立又与之有联系的建筑群。从戴家仓房步行十里,便来到戴家陵园金銮殿的南大门外,顺古栈道上行数米,就可看到高大的半圆型石墙下,一座精美的壁照墙映于眼帘,它与祭事房同在陵园的中线之上,它高3余米,宽约8米,中间有精致的石雕工艺图案(文革反“四旧”时期被破坏)。壁照这种建筑,在长江流域少见,只是在北方建筑中常见,而且有平民壁照和贵族壁照之分,例如在京城,由于平民房屋普通面积较小,因而百姓家的壁照一般不会超过3米,而且上面多为“福”字等简单的装饰,而皇家的壁照却是主人身份的象征,大而精美,例如北京故宫皇中的九龙壁照,就是代表之一,是皇家的权力相征,其对中国古建筑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属长江流域的戴家金銮殿陵园中,出现如此之大,如此精美的仿皇家壁照,说明了戴家的身份和享受到的皇帝恩赐。
 过了壁照上行就到了祭事屋,它为青砖所那建的穿堂式建筑,空间大,四周明亮,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是戴氏后人祭奠祖先及亡者的地方,并兼作休息室用,再上行数米,便是进入陵园的南大门,山门高约六米,门上原有寨楼建筑,并写有“金銮殿”三字,这些都在文革时被破坏,进了山大门,便是戴母墓,墓映在山林之中,但墓前约六米长,十米宽的地方没有草木等杂物,显得十分平整干净,传说戴耀堂当年办理其母亲丧事时,为防止有人盗墓,因而在桐柏山中,建有相同式样的坟墓共七座,而且为了祭事方便和坟前平整整齐,建墓时,把坟前场地取土50公分用石灰充填,因而不管经过多少年,墓前就不会生长杂草。金銮殿戴家陵园整体建筑依山势而建,将墓室,山门,祭奠房,壁照同建在一条主线上,其符合我国传统建筑中遵循的依山傍水,朝阳落霞,顺风顺水的思想,是鄂西北及桐柏山中,不可多得的古陵园建筑精品,为我们今年研究桐柏山的古文化习俗和明清建筑风格,提供了不可多的活样本。
对随州桐柏山戴氏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桐柏山民俗建筑宗教的了解,还是为今天利用桐柏山古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为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城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
随州远古棋“复活”    益智休闲备受青睐
随州远古棋“复活”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州“仙人棋”岩画   棋文化源自随州的物证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鉴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随州编钟报社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技术支持:清华网络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主办单位:随州编钟之声报社 随州都市网
新闻热线:0722-7117922 广告、服务热线QQ:1254373707
举报电话:0722-7117922 举报邮箱:1254373707@qq.com
本站由随州编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09003029号-8 技术支持:随州清华网络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1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