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随州 > 学术专著

浅议石斧

时间:2021-07-23 21:16:52  来源:  作者: 方鹏霏

 
           一一一新石器时代石斧欣赏
       我收藏有一块新石器时代石斧,长12厘米,距今5000余年,出土于陕西城固县新石器时代遗址,石质坚硬、磨制光滑、璞质淳厚、粗犷彪悍、浑金朴茂、犹如天成、卵石磨出、淳厚味长、人皆钦宝、有如名器,刃部特别出彩,毫无损伤,让人惊叹原始社会先民的智慧,同时也佐证城固地域工业萌芽阶段的先进性,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新石器时代石斧,考古学上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斧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新阶段。

       石斧是远古时代用于砍伐、刮削、砸击、劈打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斧体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长方形,两面刃为磨制而成,多呈斜坡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之石斧。明代解缙《石斧》诗:斫削群才到凤池,良工良器两相资。他年好携朝天去,夺取蟾宫第一枝。
       石斧承载着历史渊源,佐证一方地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人们的根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促使世人发奋图强,“夺取蟾宫第一枝”,续写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石斧研究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新石器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纪,继旧石器时代之后、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发展而来,属于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后期。此石斧石质特别细腻,以致诱导吾认为墨玉斧,但近日看了南京一藏友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玉斧后,还是定为石斧为准。石斧在同一地域出土品石质不会雷同,这是因为:原始先人采用河坝不加选择的任何石质石片或鹅卵片石制成。我收藏的另一石斧,石质就比较粗糙,石色也差异较大。此石斧看上去既原始又质朴,颜色介于石和玉之间,斧刃呈圆弧型,比较锋利。湖北省随州市一藏友收藏有数块石斧,上部还有一个圆形钻孔,且较规矩、光滑、整齐,正反两面磨制较均匀,前后较对称,显然是新石器晚期经过精心打磨、二次加工而成,这种经过二次或三次打磨钻孔的石斧,佐证了工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中国远古人类的生活,可以从三皇五帝的古史传说中得到印证,但古史传说多被战国秦汉时的人们所纂改、附会、神话,其真实性尚有待历史学家深入考察、分析、研究、提练,但其所述并不违背科学原理。例如:穴居野处、食鸟兽之肉、衣其皮毛、知母而不知父、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等等,这些都说明当时文明程度低下,没有阶级社会的道德规范。据古史传说: 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结绳为网;神农氏造耒耜、种谷、发明医药,作陶器,结绳记事;黄帝氐造舟、车、兵器、铸鼎,嫘祖开始养蚕,昆吾担任制陶的专职“陶正”,苍颉造文字;尧舜时代把祭祀和表示等级身份的玉器排列成系统,形成制度,“五瑞”、“五器”,设计出五彩章服,舜本人曾在河滨作陶器,不象别人作的那样简陋粗糙,所以在古史上特别加以称道;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之形,使民分辨“神”和“奸”。古代传说中所谈到的一些创造和其它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用器,都说明原始先民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些与艺术有关的场景,如图画和装饰,音乐和舞蹈,都被说成不是纯粹的艺术,都是以人类进化、社会进步、服务生活为目的文明创造。远古传说特别需要从考古发现的素材中得到印证,目前还未得到系统的认证,石斧仅是一个方面。

       中国猿人使用的石器多半是从河床上拣来的鹅卵石磨制而成,或者把鹅卵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刮削、砍伐、劈打之用; 或者是从石英鹅卵石上打下一层一层的石片,成为一种薄刃的刮割用具。中国猿人的石斧,可以看出是不加选择地采用能够得到的任何石质原料,无论石片或鹅卵石制成石斧。早期石斧没有固定的样式,也不是打成一定的形状,不进行第二步加工,任选一片,即行使用,因之石斧形状,不能分成十分规则的类型。 陈小杰 《石斧》诗:苍茫大地起悲风,四合阵云压草蓬。万劫尽偿心不死,要持石斧敌天公。
       石斧人文厚重,历史久远,是一方百姓的骄傲,是远载历史的重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是启迪青少年成才的标本。

       石斧在原始社会中新石器时代属较先进的工具,应该说是当时的狂野杀器!一头野猪,可以一劈两半!一条大蛇,可以一劈两断!扔出去,砍到头上死;砸着身上伤。试想:那个时代没有箭矢,没有铜铁等金属兵器,石斧实属“非常狂野”的先进武器了。从后来的冷兵器时代,金属战斧的狂飚轮回,嗖嗖之声,砍劈之威,可以想象原始社会的石斧之狂野威力,凶猛程度。因斧背厚而斧刃薄,劈、砸、砍自如,所向披糜。因此,磨制石斧,应该是当时先进的技能工匠之杰作了!就像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砍铁如泥的五位铸剑高手风胡子、干将、莫邪、徐夫人、欧冶子一样的顶尖人物了。

       磨制石斧是在中石器时代开始,在新石器时代使用非常普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居住地、墓葬地等文化遗址全国各地分布很广,西到新疆,东到吉林、山东、江浙、台湾,北到内蒙古北部,南到广东海滨区域均有考古发现,但较重要的文化遗址是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人们是群居生活,合力劳动,生产资料和生产品种公有,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积累了劳动经验、创造了语言、发展了脑和思维能力;石斧制作亦是人类对于造型的认识和发展。刘祥成《鹰背石斧》诗:万源有宝藏灵地,石斧逢时见丽日。何事竟埋三尺土,翻身已是五千年。眼前春色虽浑似,山外乾坤早变迁。睹物遐情崇远祖,思心盛意著新篇。

        陕南发现的石斧中大部分有一定的特殊打击和磨制方法,制作出的石片基本象斧,稍加修理,即行使用。这种有第二步加工的石斧,属于有一定的石斧类型,故陕南先民打制石斧比较先进,应该说是原始“工业”雏形。陕南有较薄的和近似长方形的石英石片,利用天然性磨制出石斧,是原始社会技术进步、工艺精巧的佐证。

        石斧是按照不同的使用目的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各种不同形状的砍砸、刮削、劈打器。这就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先民对造型样式的新认识。有些地域石器打制技术的进步不很显著,但磨制和钻孔技术却是文化发展的显著特色。石斧形制的重要进步,表现在细石斧上的雕刻、钻孔、打磨等,有完整的对称式样,经过很精细的加工磨制,选用材料有石英、玛瑙、碧玉、黑鹅卵石等,均是颜色美丽、光泽较強、半透明的矿物石,或者玉石。这种精细的加工,完整的对称形式和美丽的色泽特点,使细石器具有了审美价值、艺术趋向、光滑顺溜等特色。继打制石斧之后的磨光石斧,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主要标志 !打磨和钻孔,是利用摩擦加工的技术,制造出较规整、较对称的样式,四方形、长方形、惰圆形的均有,成为石斧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新石器时代石斧制作和器型的发展过程,是由不固定的样式进步为固定的样式,由不整齐的样式进步为整齐规矩的样式,由非对称进步为较对称,由随意捡拾来的原料进步为特别选择的原料,是经过漫长、持久的岁月累积、认识提高、审美完善、不断劳动中发展而来。石斧演进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反映出原始人类手臂进化的程度和思维发展的程度,新石器时代石斧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了“美”的样式,为之后的玉石工艺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玉器制作工艺是古代美术的独特成就。新石器时代常见的软玉硬度是六度半到七度之间,不易腐蚀,有绿、白、黄、红、黑、青等色,呈玻璃光泽,不透明,触之有冰凉、柔顺的感觉,叩之有清脆、悦耳的声音;但古代是以“美石”为玉,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不是作为单纯的劳动工具,而是作为诱人的、美妙魔力对象存在。这些玉石原料可能是从相当遥远的地方交换而来;在青铜时代的殷墟遗址和战国时代遗址发现的玉石装饰品,更是达到了高度的精美。古代玉器具有多种形式:圭、笏、璧、环、瑗等,其在宗教、政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其中玉斧、玉铲、玉戈、玉凿等,很多玉器是实用的劳动工具。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进化升级的象征,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制作可能已经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门类,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特别是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诸文化的先民们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玉器制作技术,对玉器制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玉的硬度很高,加工难度很大,玉材也较为稀少,加之玉质地极脆,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极易损坏,也正是基于此,玉的装饰功能越来越高,玉器的实用功能便从农业生产工具中逐渐分离出来,上升成为礼仪用器。

        远古时代的艺术创造可以从石斧上看出。1927年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约为五十万年左右,是由猿到人的中间类型;在其居住的山洞内发现了燧石制成的石核和几片人工打磨的石英石片;最值得注意的是:有磨得非常光亮、刻有纹饰的鹿角短棒;有磨制的很精致的一端有孔、一端尖细的骨针;有穿孔的石珠、兽齿、砾石等装饰品,体现出程度不同的原始美术意像。

        近日我看到孙子的小学语文书上有一篇《斧子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穷孩子,一天上山去砍柴,走在一座独木桥上,不小心把斧子掉进河里了。没有斧子怎么砍柴呢?他急得直哭。突然,对面的山涧里走出一位老爷爷,他捋捋白胡须,关心地问:“谁家的孩子啊,哭得这么伤心”?孩子说:“老爷爷,我的斧子掉进河里了,不能砍柴啦”!老爷爷说:“孩子,别哭,我来帮你捞”。说着就钻进水里。不大一会儿,老爷爷钻出水面,手里举着一把金斧子,问:“这是你的斧子吗”?孩子说:“这不是我的斧子”。老爷爷又钻进水里。过了一会儿,他又举着一把银斧子问:“这把斧子应该是你的吧 ”?孩子摇摇头,说:“这也不是我的斧子”。 老爷爷又钻进水里,捞起一把铁斧子,问:“这把斧子是你的吗”?孩子高兴地说:“对,这是我的斧子,谢谢您,老爷爷”!老爷爷微笑着说:“孩子,你很诚实。我把这两把斧子也送给你吧”!孩子说:“老爷爷,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说完,拿着自己的斧子走了。老爷爷望着孩子的背影,微笑着点点头,不见了。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人穷气节不能失!这就是穷人高于富人的法宝。另外,人不可贪心,不是自已的东西,就是金银珍宝也不要!善德善报善终。我在略阳县白雀寺教书的时候,班里有一名学生,爷爷是土匪,解放后被镇压了,父亲是街头混混,早早饿死了,孙子在我班,学习一踏糊涂,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甚至打骂母亲,走上社会恶贯满盈,前几年被判了无期徒刑。另一名学生,爷爷是秀才,父亲是普通居民,虽然无工作,但有空闲就书不离手,此学生礼德善周全,走上社会担任郭镇文教办会计,我调郭镇教书时,这名学生成了我的上级,我每月领工资、差旅医药费等报销均要经过这名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每个做教师的欣慰;后来这名学生担任了略阳县财政局长。同一班走上社会的学生,一个被判无期徒刑,一个成为县财政局长,硬核还是在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石斧的进步性表现在扎赉诺尔的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石斧上,有完全对称的形状,有很精细的加工痕迹,有石英、玛瑙、碧玉、黑烁石等材料,均是颜色美丽、有光泽、半透明的矿石,其完整的对称、美丽的色泽,具有细石器的审美价值。新石器时代的磨光和钻孔技艺已成为石斧工具出现和发展的高级阶段。

        一言一弊之:新石器时代石斧制作发展过程是适应劳动的需要,是反映了直立的人手臂进步以及思维能力的完善,是文化和文明进步的标志!石斧虽小乾坤大,内涵丰富。从石斧的发展佐证:人类的发展实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是由爬行的猿到直立行走的人、由直立行走的人到捏、拿、打、砸、削、剝……手臂的发展进化过程,不知经过了多少多少年的演变而成。舒中《石斧》诗:你从利见桥庄出土,我从利见桥庄出生,在博物馆亲情复活,你以迟钝之刃,切换时空隧道,似天外陨石携带电火,直奔心窝。五千年浮华付之一炬,只剩我痴立水泽之畔,与麋鹿一同声声召唤,你只在大地上翻开呻吟和暴雨,一而再,再而三,如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你隔着现代文明的玻璃,以茹毛饮血的温柔,撩拨内心的原野。象群必经之地已五谷丛生,你是以何等艰辛重见天日,像我在尘世的一声啼哭,又启航前世的木讷和孤独。就从你的元神间奋翮而起,鸟瞰利见桥庄蛛丝马迹。当长工的人,唱戏的人,赚钱的人,当官的人,在五千年的尘世,渐次走出你开凿的疆域,汇入时代洪流衣冠楚楚。时间正在凝滞,迟钝之刃呵,绕过血肉之躯,剖开雨林深处的巢穴,在利见桥庄以前,万年龙血树雄姿英发。透支了感情和感观, 换来如今,仅对你才觉出荡气回肠的爱恋,不释手,不释怀,长歌当哭。

       从投资角度出发收藏石斧,显然是经济价值不大;而玉斧却是狂奔的黑马。2020年春季拍卖成交一件良渚文化玉钺成交价格302万元。此玉钺整体带有沁色,全身泛鸡骨白色和交织的黄色沁,且沁色深入玉质内部,其玉质莹润,抛光很好,体型较大,造型素雅大方,线条流畅柔顺,质地厚重规整,通体莹泽光润,形制高超精美,细观此件穿孔玉钺,并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应为礼仪或仪仗用器;另外,该玉钺与其他的玉钺虽在形制上没有明显的不同,但值得称道的却是它的沁色与钻孔技术,这种自然形成的沁色之美,华丽而不显繁缛纹乱,实属难得;尤其是在磨制过程中,还使用了磋磨、钻孔等加工新技术,两面对钻孔虽较扁而不极圆,外径与内径不能相等,但没有明显的管钻螺旋纹痕,显示出打磨得非常光滑细致,堪称新石器后期玉器的精美佳作,亦反映出良诸文化制玉工艺的高超水平,带着远古的浓浓气韵。良渚文化发源在今浙江省余杭一带,是南方影响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的原始社会文化之一,出土的玉钺并不多;玉钺当时是权力的象征物,具有王权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玉钺造型较大者并不多见。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的玉器有玉斧、玉铲、玉刀、玉戈等工具和武器,有玉环、玉镯、玉璜、玉玦等装饰品。玉斧和石斧一样,是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缚扎执柄,下端有刃,刃部宽大的玉钺是氏族酋长或部落首领执掌王权的象征器。新石器时代玉器虽然片状较多,但磨制很平的极少,一般中部均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斜坡。目前所知形态最完整的玉斧和玉钺,皆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一般扁平呈“风”字形;有图案的玉钺加工精致,没有使用的痕迹,说明当时玉钺是礼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钺体大而厚重,且很完整,一端磨出很薄的刃,比较锋利;另一端较粗糙,显然是装于木柄实用器;人们制作玉钺是用水、沙、骨、牙、角、蚌等,不断磨制而来。玉钺、玉斧距今约五千年左右,比其他古代艺术品的年代均要久远;玉斧、玉钺有研究社会史、文化史、玉器发展史、审美趋向等价值,所以经济价值较高,有较大的收藏价值和收藏前途。

        石斧,是人类进化的教科书!石斧,是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血泪史!石斧,是工业革命的雏形!石斧,是世人知道人类前身的佐证物!

                                                                                                                                                                           2021年7月19日


         (作者:方鹏霏,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有关报刋杂志发表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2000多篇,荣获中、省、市有关报刋杂志各类征文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20多次;出版发行有54万字散文集《秦巴揽翠》)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城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
随州远古棋“复活”    益智休闲备受青睐
随州远古棋“复活”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州“仙人棋”岩画   棋文化源自随州的物证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鉴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随州编钟报社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技术支持:清华网络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主办单位:随州编钟之声报社 随州都市网
新闻热线:0722-7117922 广告、服务热线QQ:1254373707
举报电话:0722-7117922 举报邮箱:1254373707@qq.com
本站由随州编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09003029号-8 技术支持:随州清华网络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1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