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随州 > 艺术艺人

内敛含蓄官窑洗

时间:2022-03-25 21:31:08  来源:  作者:方鹏霏

                                                                                                                              

                                                                                                                             

      该南宋郊坛下官窑笔冼口径14.4厘米,从法国巴黎大收藏家手中购回,底有入境上海海关查验火漆,原应该是圆明园用器;敞口、深腹、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造型端庄典雅,线条流畅婉转,施釉匀称饱满,通体所施粉青釉偏蓝绿色,淡雅滋润,光洁滑爽,莹净无瑖,釉质肥厚,酥嫩细腻,釉表如五月天人肤之微汗,纯净莹澈;胎质呈紫灰色,窑内高温二次氧化成黑色,在釉层较薄的器口和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典型的"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可与自然界中的冰面媲美;釉面开片本是因釉与胎的收缩系数不同,冷却时所形成的釉裂胎不裂现象,宋代工匠巧妙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变腐朽为神奇,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美;此种装饰主要出现在宋代官窑、哥窑、汝窑青瓷釉面,亦称“开片”、“龟裂”等,变化丰富,自然天成,优美和谐,应是南宋宫廷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古朴庄重,规整匀称,釉色莹润,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成因是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出铁色。南宋官窑器以素雅见长,不尚繁复华丽,从此器可见一斑。此洗淡雅质朴,自然淳厚,造型饱满,弧线有力,凝重稳健,给人一种浑厚、端庒、圆润的质感,却又不失文人气质,意味深长,百看不厌,百玩百感,思而无穷,属南宋官窑瓷中妙品神器。许之衡专门研究中国陶瓷史的《饮流斋说瓷》赞南宋官窑瓷曰:“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由于南宋皇帝对官瓷的苛刻要求,其制作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失传之后至今难以复制。南宋官瓷的制作技艺起源于唐代秘色瓷与五代柴窑瓷,综合两窑之长,经一千多次试烧,终于在绍兴十六年获得成功,得到挑剔的宋高宗赞许。南宋官窑瓷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受到世界赞许;南宋官窑瓷的线条是语言,器型是韵律,釉色是岚逸,传递的是政治、文化、经济、哲学、信念、思想、意识形态等信息,引领的是人之修养、德行、灵魂、风尚、审美。岁月滄桑,如今南宋官窑瓷遗留在世稀如星凤,故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动辄数千万甚至过亿。2018年秋拍,日本藏家板本五郎的南宋官窑六方八卦鼓钉纹簋炉,为残器修补品,竟然也拍出了8000多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此南宋郊坛下官窑圆洗收藏与投资价值无法估量。
       南宋官窑瓷的艺术风格主要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反映出东方民族淳厚朴实、崇高古雅、内敛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 南宋官窑瓷表现的不是其装饰,而是其本身如酥似玉般庄重、典雅、神秘的自然美。 南宋官窑所烧瓷器全是宫廷御用器物,因此,要求尽善尽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一般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北宋汝窑瓷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之后则多以垫托焙烧,虽然底部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北宋汝窑瓷等北方名窑的特色,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的工艺,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滋润,胎骨细腻坚致,有薄胎厚釉和厚胎厚釉两类,釉面莹沏,造型精巧,韵味无穷,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出中国青瓷史上登峰造极的艺术作品,对世界瓷文化作出了伟大卓越的贡献。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大财团、公私藏家搜求的宝物。南宋是瓷器发展的辉煌时期,在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宋官窑瓷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其艺术风格是内敛含蓄,其理念风雅是化繁为简,其造型逸趣是标新立异,其烧制技艺是趋向完美。南宋官窑瓷因其丰富多变的釉色美、天人合一的意境美、自成一派的风格美,在瓷器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的审美理念产生深远影响。
       此南宋郊坛下官窑圆形笔洗为敞口,浅腹,圈足,足墙较深,器型侧看弯弧雍雅,含蓄有致,器身线条柔美绵延,简约儒雅;通体施粉青釉,呈现出乳浊酥腻的失透质感,釉汁肥厚匀洁,色泽温润澄澈,开片细密宁静,片纹带黑,自然相缀,浑然天成。口沿釉水流淌,釉层较薄,略呈紫褐色,隐隐露出釉层下深灰胎体之色,正是南宋官窑瓷紫口铁足之特征。底面亦上釉,厚若堆脂,略有垂釉,十分自然,釉内多气泡,如珠隐现,垫片盒装入窑烧造。南宋官窑瓷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的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釉面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南宋官窑瓷续北宋官窑而生,素丽隽永,釉色莹泽,纹片密布,秀逸绝世,如幻似织,艺术价值甚高,深得历代皇室贵胄和文人雅士倾慕,历代效仿不绝至今,然未能复造出一件能与真品媲美者。从两岸故宮所存南宋郊坛下官窑瓷看,粉青釉色变化范围较大,深浅有别,约有粉青、米黄、淡灰、青绿、浅蓝、天青、月白、浅绿等色,历史古籍记载其釉色虽不多,但出土和传世南宋官窑粉青瓷,颜色深浅不一,多变特征明显,但大致范畴属粉青釉系列,要确且指出粉青釉中何种釉色时代背景、何时停烧,目前仍无法推知,有专家、学者倾向于入窑前施釉一致,由于装窑位置和焙烧火候的不同,出窑后釉色有别,各领风骚,各有千秋,故宋人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记。南宋官窑瓷釉面或平素无纹、或疏朗开片、或满布冰裂纹,均辉映有致,自然天成,如幻似织,丰富多样。依考古出土瓷片分析,可知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均烧造多款圆形笔洗,器底均施釉,圈足露胎。老虎洞修内司窑曾出土数件近似此器造型釉色略有差别,但均酥润宁静,温泽细腻、风格别致。此圆型笔洗特别出彩之处是:内底有一圈如初冬"白霜"一样粉状物紧附釉面, 擦不掉也洗不掉! 且越刷洗越明显, 这是近800年宋瓷从瓷胎和釉料内自然生成的白色粉状物质,也是宋瓷的"身份证"和鉴定依据!清代瓷器鉴定家称为"冬瓜霜"! 冬瓜霜是宋瓷自然老化生成的现象,是判定宋瓷的身份证和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宋瓷器均具有冬瓜霜粉状物,这与地下环境和物理化学作用有关。冬瓜霜生成原因我曾请教过原上海博物馆长瓷器研究专家汪庆正老师,他说:“可能与宋官窑瓷和汝窑瓷内加入了玉石、玛瑙、宝石等粉末矿物晶体有关。传世的有些宋官窑瓷汝窑瓷亦有冬瓜霜标志”。毛泽东诗曰:“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南宋官窑瓷的辉煌起源于北宋官窑瓷和汝窑瓷。北宋汴京官窑瓷是宋徽宗赵佶因宫廷需求而建,与供御的汝瓷同为当时瓷器极品,只是目前窑址还没有找到,有认为铜川耀州窑者,有认为张公港窑很有可能是者,有认为黄河改道淹没在汴京(现开封)底下者,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只有等汴京官窑遗址找到后得出准确结论。北宋官窑瓷流传下来的是凤毛麟角,这也是南宋官窑重建的原因之一,因为南宋宫廷和祭祀用瓷的大量需求,成就了南宋官窑瓷的辉煌,使南宋官窑瓷名垂千古。原来台北故宫收藏宋青瓷中有20余件根据老一代专家理论定为北宋官窑瓷,近年来又觉不妥,统一定为宋青瓷,不分北宋、南宋。宋官窑青瓷流传至今已近800年,无论是馆藏还是民藏,北官、南官都是求之不得的珍宝。圣人之行,隐匿于市井;圣人之心,惶惶大道之明;圣人之功,无争却千古不灭;圣人之爱,巨象蝼蚁之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南宋官窑瓷亦如此。南宋官窑瓷不似唐瓷的开放,元瓷的世俗,而以其独特的典雅、内敛闻名于世,凸显化繁为简,沉静内敛的艺术魅力,以此吸引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为其倾倒。南宋官窑瓷属跨越时空的绝世珍宝,至今仍影响着后世对美的定义。南宋瓷的美源于皇族贵胄的挑剔审美,产于匠人的巧手之间,失于山河破碎。千年时光飞逝,后人只能从书籍和传世南宋官窑瓷中窥见当年风华,影响审美趋向。
      收藏热促进艺术发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收藏高潮在宋代,其宋画、宋瓷、宋诗词等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宋画《清明上河图》中就画出了一家古玩商店和一个摆摊卖古器的摊位,不难看出宋代人的城市生活十分雅致。宋人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载:“潘楼附近的集市,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宋代大相国寺也有古玩市场,“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可见,位于开封的大相国寺,是宋代收藏家们的淘宝圣地,是最大的古物艺术品集散地,其古物交易,属于定期开放的市场。著名女诗人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小夫妻当时就经常跑到大相国寺“淘宝”,乐而不返;这段美好的时光成了李清照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多年以后她写文章回忆道:“予以建中辛巳归赵氏,时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贫俭,德甫(赵明诚)在太学,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后二年,从宦,便有穷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传写未见书,买名人书画,古奇器”。米芾在《画史》中亦记录了在相国寺的收获:“以七百金常卖处买得《雪图》,破碎,甚古,如世所谓王维者”。如此高昂的大价格将王维的《雪图》买入,米芾觉得很划算。
       此南宋官窑圆洗,敞口微收,器身斜直,洗里较平,圈足深厚,通体施粉青釉偏绿,釉面微呈粉红色,纯净莹澈,釉面肥厚润泽,闪现一种酥油般光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造型上也颇具特色,稳重端庄,精巧逸趣。南宋官窑瓷是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非常昌盛的时期,是宋文化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宋文化的一朵绚丽奇葩,其造型艺术不仅受皇室风格的影响,也备受当时文人骚客的影响,内敛又不失活力,含蓄又不失浪漫,既揉合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又掺合了道教意识观念,给予欣赏者一种朴实中不失精巧的艺术视觉。南宋官窑瓷以当时社会风尚道教宗义为标杆,以文人骚客文学作品为思路,以丰富多变的造型为载体,不仅寄托了皇族与百姓对国家的期许,更展现了南宋人对艺术美的极致追求。南宋工匠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的轮廓线条,组合成不同型体,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有的稳重健硕,从实用角度出发,兼顾审美情趣,塑造出时代风格。后人从800年前南宋官窑瓷的诞生、演变过程,想象当年皇家追求的艺木风格、精巧元素、艺术价值、艺术内蕴,其博大精深的美学趋向,是诞生南宋官窑瓷的独特时代和源远流长的艺术生命力,使南宋官窑瓷成为瓷器发展史上不可企及的制高点。虽后世无法寻得南宋匠人的烧造细节,但却可以根据当时社会发展,融合南宋官窑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借鉴演生出符合当今风尚的审美定义;南宋官窑瓷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适应世人的审美逸趣,使世人对其不断的借鉴和欣赏。当时匠人通过控制釉和胎中铁元素的含量,将青瓷品种扩大至十几种之多,使青瓷达到了"不是玉却胜似玉"的釉色高度。当时匠人制瓷之精细、巧妙,意境之开阔,艺术水准之高,令世人无法想象。当时匠人运用巧妙的艺技和智慧,将一个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意蕴内涵、颜色绚靓极致的瓷器创作出来。南宋官窑瓷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历史底蕴,凝聚着当时匠人的勤劳、智慧和审美艺术,追求化繁为简和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正是世人艺术创作所需要的设计要旨。"青玉金边素瓷胎, 云岚幻境巧安排"。南宋官窑瓷强调仿古多变的造型美,灵活丰富的视觉美,流畅舒适的线条美,磅礴大气的感受美,返璞归真的自然美,化繁为简的意识美,社会时尚的生态美,理念相契的时空美,赋予了静态瓷器的语言、生命、思想,让瓷器成为探讨人生、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耐人寻味的意识形态产物,对社会发展极具深远意义。南宋官窑瓷给世人更大的想象空间,激发现代设计师打破固有观念,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精华,大胆创新,让南宋官窑瓷在现代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南宋官窑瓷烧造不计成本,工艺水准精益求精,瓷器精美绝伦,有幸能流传下来的瓷器均是稀世珍品。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伊始,以“杯酒释兵权”之法,说明宋王朝的长治国策是“重文轻武”、“文德政治”。从此,士大夫阶层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隆盛时代,致使理学之风达到了新的高潮,对宋人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南宋官窑瓷无不考究风气肃整、意境悠深、崇尚平淡、率意天真,天人合一,其粉青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釉色以天青、粉青、米黄、油灰、月白最为流行,釉层普通肥厚,釉面略带粉红色,传世很少,十分珍稀,造型却带有典雅逸趣的宫廷风格。南宋官窑瓷胎多为黑灰、深灰和黑紫色,器物圈足或平齐或窄足,釉面视觉效果内敛、含蓄、凝腻;釉面一般有大小不一的纹片,小纹片的纹理有的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其中仿北宋官窑瓷为黑胎,具有“紫口铁足”特征,其它瓷胎色有黑色、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釉质均为失透的乳浊釉。南宋官窑瓷的胎骨,因加入了杭州当地含铁成分较高的特有紫金土,胎质比较细密,胎骨色相较深,多为黑胎,凡垫饼焙烧的瓷器,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现象。由于南宋官窑瓷器极美,明清时就出现了大量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底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不过明清时的仿品虽与南宋官窑瓷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官窑仿品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南宋官窑瓷在众多名窑瓷中,以特殊地位胜出,凌驾于众窑之上,供皇家宫廷使用,造型精美,釉色多样,用料昂贵,世所罕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南宋官窑设在杭州乌龟山一带,是在高宗皇帝赵构避退东南,定都临安后下令建造的窑场,其吸收了北宋官窑和汝窑的烧造技艺,并取南方龙泉窑和越窑名瓷之所长,在北宋汝窑和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烧造的瓷器,无论是胎釉还是工艺,都可以看到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北艺南技的嫁接,创造出了青瓷史上的颤峰杰作,烧造的瓷器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极致精巧,是宋代瓷器之精华。文献记载宋代有汴京、修内司、郊坛下三处官窑,由于北宋晚期有诏令汝州造青窑器之记且宫内大量使用汝瓷,遂有汝官窑之说。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已发现了汝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三处窑址,极大地丰富了研究两宋官窑的材料。杭州凤凰山万松岭老虎洞修内司官窑遗址,自1998至2001年,先后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数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瓷片和少数完整器,品种丰富,釉色不一,有粉青、淡青、灰青等;器物造型更为多样,大器与小品不等,如大壶、双环耳壶,传世瓷中均罕见;炉有筒炉、双耳三足炉、鬲式炉、鼎炉、双层相套的镂孔熏炉等;另有方琮、温器、葵瓣盏托及各式瓶类;均造型优美、独特新颖、韵味无穷,极大丰富了官窑瓷器内涵;其烧造工艺有支钉、垫圈、垫饼焙烧;圈足露胎或宽或窄,胎体呈紫褐色;釉面肥腴温润,所呈现的自然斜切冰裂片纹,自然天成,十分美观,与明清皇宫遗留物和传世南宋官瓷名品完全一致;所发掘的老虎洞出土官窑瓷片亦与南宋叶寘《坦斋笔衡》所记载的修内司官窑瓷相吻合。这是杭州考古工作者为宋瓷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揭示了几个世纪以来寻寻觅觅的宝藏之谜,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客观地证实了历史真相。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发掘品的分期,是据地层关系而确定,具有科学性,大致分早、中、晚三期;有一部分出土瓷片归于元代遗物,是以支烧工具上的八思巴文、凸虎纹和“元”字铭文为依据;发掘出土瓷片中,有底部釉下见“宝用”二字铭文,应是重大发现!传世品中的完整瓷器不见此铭文,“宝用”铭文的真正含意目前尚在探索研究之中,是专家学者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此外,宋朝南渡后,在临安修内司官窑烧造粉青釉瓷,一些器物的釉色、造型、底足处理、支烧、垫烧等技艺明显源于北宋官窑和汝窑,当然也不排除南宋官窑的特定风格和社会风尚。
       南宋官窑瓷在明清以来有“官哥不分”之说。杭州考古工作者在老虎洞遗址临山而下的沟壑泥土中,发现了经大水冲刷而出的一些残器和瓷片,与老虎洞修内司主体窑址发掘瓷片不完全相同,应是称为“官哥不分”的一类;偶然发现的这些瓷片和残器,既令人费解又令人兴奋,究竟是修内司窑址的瓷片,抑或另有出处?没有定论。有人说:难以破解的哥窑露出了端倪;有人说:老虎洞不是修内司官窑,而是哥窑……孰是孰非,难有定论。笔者曾数次参观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认为“靖康之变”后,赵佶第九子赵构避难于南京称帝,号建炎;绍兴八年(1138年),才从南京搬迁定都临安,增建礼制坛庙;这12年时间里从北宋官窑和汝窑逃难南方的窑工们要生存要生活,于是加入临安当地哥哥洞窑场生产瓷器。《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窑器,名曰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中兴渡江”一语较为笼统。陆友《研北杂志》较为明确:“绍兴中,秦桧粉饰太平,用内侍邵谔主局”。又《宋史·秦桧传》载:“十二年(1142),桧奏置修政局,自为提举”。修政局主管“土木营缮”之事,可知修内司官窑当建于绍兴十二年(1142)无疑。
                                                                                                                                                                                                                
        北宋亡于靖康之变,康王(高宗)虽于建炎元年(1127年)继位于南京,但南宋最初几年处于战乱颠簸之中,赵构辗转驻跸多处,自然无暇设局建窑制瓷。修内司窑建于绍兴十二年,当在情理之中。奠都临安后,南宋又用了七八年时间,才构建了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岳飞、吴氏五大集团军,南宋才算拥有了与金国抗衡的资本,金军再想进攻江南大后方,已成为不可能。此时,金军敢南下,南宋军队就敢北上,且宋、金开战的地方,通常都是不利于金军作战的两淮、两湖、秦岭地区,所以金军经常受到重挫。在此种时代背景下,双方打了10多年仗才博弈出南北分界线,可见赵构创业的难度,绝不比开国皇帝难度低。在军事上能与金军比肩情况下才能建造修内司官窑,应是合情合理。期间,北宋官窑工匠和汝窑工匠,逃难到临安,加入当地窑场,在南宋朝廷未定都临安的10多年里,烧造哥窑瓷器顺理成章。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后,在原烧造哥窑瓷的哥哥洞窑基础上,建立了修内司官窑。这也是修内司官窑规模较小的佐证,后来在郊坛下设立大窑,所烧造的瓷器基本满足了宫廷日用瓷和祭祀器需求。此观点仅为个人陋见,正确与否,有待专家学者去论证,也有待今后考古出土大量哥窑瓷片、残器、窑址去佐证。哥窑亦为宋五大名窑之一,最早见于明初《宣德鼎彝谱》记载,近代海内外学者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为研究哥窑瓷拓宽了思路与领域。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我;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无为;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恶;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知;事业的最高境界是无悔;处世的最高境界是无名;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欲;瓷器的最高境界是筒约。简约而不简单的南宋官窑瓷如今价值不菲,市场上过亿元的大约10余件,数千万元、数百万元的比比皆是。
        恭祝藏友拥有一件南宋官窑瓷。
                                                                  2022年3月24日


              (作者简介: 方鹏霏,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有关报刋杂志发表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2000多篇,荣获中、省、市有关报刋杂志各类征文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20多次;出版发行有54万字的散文集《秦巴揽翠》)

                 文图与观点作者自负,与网站无关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城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
随州远古棋“复活”    益智休闲备受青睐
随州远古棋“复活”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州“仙人棋”岩画   棋文化源自随州的物证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鉴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随州编钟报社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技术支持:清华网络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主办单位:随州编钟之声报社 随州都市网
新闻热线:0722-7117922 广告、服务热线QQ:1254373707
举报电话:0722-7117922 举报邮箱:1254373707@qq.com
本站由随州编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09003029号-8 技术支持:随州清华网络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1923号